德水观澜 | “机器人养老”是辅助而非替代


□吕楠楠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养老机器人正逐步将未来养老的愿景变为现实。从情感陪护到外骨骼助力再到智能护理系统,这些创新技术正在重新定义老年照护的方式,也抛出一道时代命题:当机器人走进养老场景,究竟该扮演何种角色?答案清晰而坚定——“机器人养老”是辅助而非替代。

“十四五”期间,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的22%;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亦突破15.6%,中度老龄化社会的轮廓愈发清晰。更严峻的是,全国约45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与护理人员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一边是旺盛的养老照护需求,一边是无法满足需求的养老服务供给,“机器人养老”由此从“可选项”变为银发浪潮下的刚性需求。

但技术的优势再突出,也掩盖不了其情感交互的天然短板。当前主流养老机器人,本质仍是预设程序的执行者,即便能完成用药提醒、天气播报等基础任务,面对老人复杂的情感需求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当独居老人倾诉孤独时,它无法读懂语气中的落寞;当失能老人流露焦虑时,它难以给出饱含共情的抚慰;那些眼神交汇的默契、拍肩鼓励的温暖,更是机器无法复制的人文温度。更值得警惕的是,若将养老责任完全推给机器,让老人长期处于“单向度”的人机交互中,反而可能加剧其心理封闭,违背养老的本质初衷。

让养老机器人真正成为“有温度的守护者”,核心在于构建科技与人文的平衡之道。技术层面,需突破现有交互局限,研发能够识别语气、表情并作出恰当回应的高级情感计算系统。比如,当感知到老人情绪低落时,机器人可以主动播放其喜爱的戏曲,或智能联系子女发起视频通话。应用层面,应着力构建“人机协作”的照护体系,让技术与人力各展所长。上海长宁社区的实践颇具借鉴意义:机器人承担标准化照护,志愿者提供陪伴聊天、读书读报等服务,专业医护人员负责健康诊疗,三者分工协作,既保障了照护效率,又守住了人文底线。伦理坚守更需贯穿始终,既要设计简洁适老的操作界面,避免老人因技术门槛被边缘化;更要筑牢数据安全防线,让隐私保护为科技养老保驾护航。

养老的终极关怀,在于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晚年保有尊严与温暖。机器人可以成为精准的护理员、可靠的守护者,但绝不能取代血缘亲情的温度。真正的“机器人养老”应是先进科技与人文关怀的共生体:机器人分担琐碎劳务,让子女有更多时间高质量陪伴。唯有守住“科技为辅,人文为本”的初心,才能让技术真正成为传递温情的桥梁,护航每一位老人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