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莫让“设卡”的镇政府大门疏远了民心


□王萌

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一些乡镇政府在大门口设置道闸、岗亭、门卫,群众进出需要联系、登记,审查严格且手续繁杂,这让群众颇有怨言。这道有形的“门禁”,看似是安全管理的举措,实则折射出基层治理中作风与理念的偏差,值得深究其里。

设置必要的安保设施,保障机关正常运转与人员安全,初衷本无可厚非。但基层治理的核心是“为民服务”,若将“安全防护”异化为“壁垒设防”,把本应敞开的政府大门变成“半封闭”的管理禁区,便违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乡镇政府作为离群众最近的治理单元,承担着政策解读、业务办理、矛盾调解等核心职能,群众上门不是“打扰”,而是带着信任来寻求帮助、反映诉求,这正是基层政权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场景。

繁琐的“进门门槛”,消磨的是群众的耐心与信任。对于要办理医保报销的老人、咨询补贴政策的农户、反映邻里矛盾的村民而言,门口的层层登记、漫长等待,不仅增加了办事成本,更会让他们产生“被拒之门外”的疏离感。原本带着困惑而来,未进大门先遇“冷脸”;本想诉说诉求,却在流程中耗尽热情,这种体验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背道而驰,也让“为人民服务”的承诺显得苍白。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损害政府公信力的“隐形代价”。乡镇政府的大门,是感受基层治理温度的“第一窗口”:大门畅通便捷,传递的是“群众之事无小事”的尊重与重视;门禁设卡繁琐,流露的是“官本位”的傲慢与疏离。当群众觉得政府“高高在上、不好接近”,当“找政府办事先过门卫关”成为常态,政民之间便会悄然竖起一道“无形的墙”,不仅不利于矛盾纠纷的前端化解,更会削弱基层治理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事实上,保障安全与方便群众从来不是“二选一”的难题,多地实践早已给出最优解。浙江玉环市龙溪镇将政府大院与便民服务中心深度融合,智能终端搭配代办专员,简单业务“进门即办”;德州在秋收时节敞开政府大院、车管所场地,发布“晒粮地图”供农民免费使用;安徽舒城县政府大院长期不设门禁,群众可自由进出、免费停车,机关卫生间全面开放。这些做法没有因安全需求牺牲便民初心,而是通过空间优化、流程再造实现了“安全与便民”的统一,印证了“管理有温度,服务才有力”的治理逻辑。

基层治理的成效,最终要由群众评判。拆掉不必要的“门卡”,是转变工作作风的具象体现;打破无形的“心墙”,才是凝聚民心的关键所在。转变工作作风,当从乡镇政府“开门”这类小事做起,把克服官僚主义落实落细,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