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超越“拿来主义”,需从“笔尖敷衍”到“脚尖落地”


□陈相

近日,内蒙古、青海、广西等多地集中整治公文抄袭,向“材料搬家”“旧稿翻新”等顽疾亮剑。“拿来主义”文风,表面是文字失范,实为作风虚浮。这深刻警示我们:唯有告别“笔尖敷衍”,坚定走向“脚尖落地”,方能让政策文本接续地气、承载民意、推动发展。

“笔尖敷衍”是隐蔽的形式主义。它看似高效,轻点鼠标,复制粘贴,替换地名,一份“新公文”即刻完成。正如《学习时报》所言,这种“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之举,与实事求是原则背道而驰。其本质是思想懒政、行动懈怠,折射出部分干部精神松懈、担当缺位,不愿调研、不肯思考,沉溺于文字表面的“稳妥”。

然而,公文绝非文字堆砌。它是公共政策的载体,是治理能力的体现,更是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当某地退役军人政策与千里之外的表述雷同时,政策精准性何存?其结果必然是损害政策实效,导致“水土不服”,最终透支政府公信力。

从“笔尖敷衍”到“脚尖落地”,是深刻的作风转变。“脚尖落地”要求走出办公室,打破文牍循环,扎根基层沃土。我们党历来倡导生动活泼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其生命力正源于实践。今日弘扬“短实新”文风,根基同样在一线与现实。广西凌云要求公文“结合本地实际”,内蒙古呼伦贝尔建立多层审核机制,青海西宁直击“办文粗糙”等。这些举措的核心,是将公文锚点从网络文本拉回本地实践。这意味着起草者须成为调研者、洞察者,让每项措施基于真实需求,使文字成为解决问题的利器。

实现这一转变,需以机制筑牢“防火墙”,以能力激活“内驱力”。一方面要压实责任、严肃问责。如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通过责任链条倒逼每个环节严谨务实;对抄袭“零容忍”,形成强有力震慑。另一方面,需强化政治建设、淬炼专业素养,练好写作、表达、落实的基本功。这不仅是文字能力的提升,更是群众工作、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锻造。干部唯有常下基层,脚沾泥土,心系群众,笔下才能生出切合实际的精准之策。

文风即作风,党风连政风。超越“拿来主义”,绝非文字技术的调整,而是思想深处的自我革命。它要求各级干部与公文起草人员摒弃投机取巧的惰性,重拾“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务实传统。让我们坚定地从“笔尖敷衍”走向“脚尖落地”,以扎根实际的调研取代网络拼凑,以服务人民的初心战胜形式主义的桎梏,使每一份公文都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基层沃土中生根结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