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镇街观察① | 市中街道:产城向“新” 托起幸福城区

编者按

2025年,禹城各镇街全面落实市委“1149”工作思路,围绕建设富强和美新禹城,扎实做好“强市、富民、和谐、美丽”四篇文章,知重敢负重、迎难敢破难,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为全面展现各镇街高质量发展成果,本报策划推出“镇街观察”专栏,敬请关注。


透过无人机镜头俯瞰禹城,徒骇河如绸带贯穿全境,两岸沃野一路绵延至城区腹地,与鳞次栉比的厂区、错落有致的楼宇无缝衔接。这片城乡交融的核心地带,正是禹城唯一的主城区镇街——市中街道。

近年来,市中街道锚定“产业兴街、商业活街、品质塑街”发展路径,以项目突破强产业根基,以商业创新激消费活力,以城市更新提民生温度,各项发展指标持续攀升。今年前三季度,该街道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3亿元;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6.68亿元,彰显出主城区镇街的硬核担当。

聚人气  汇商气 添活力

面积仅占禹城市10%的市中街道,却集聚了全市40%的经营主体。这里既是城市经济的“心脏”,更是消费活力的“引擎”,从清晨的烟火氤氲到深夜的霓虹闪烁,全天候、多业态的消费场景,让这座主城区的活力持续迸发。

清晨的市中街道,是被香气唤醒的。街头巷尾的早餐铺热气腾腾,牛肉汤的醇厚、八宝粥的清甜、兰州拉面的筋道,交织成最动人的城市序曲。“早八”族步履匆匆捎上一份早餐,附近居民围坐小桌闲话家常,一碗热食、几句寒暄,拉开了全天消费的序幕。

上午9点,商圈活力渐次升腾。禹城德百广场、新时代购物广场两大商业综合体开门迎客。作为禹城商业核心区,这里不仅汇聚海量知名品牌,更凭借海尔卡萨帝001号店、华为新形象体验店等“首店”的入驻,持续刷新消费体验,成为引领区域消费潮流的风向标。


夜幕降临,市中街道的消费活力迎来高潮,“夜禹城”的魅力尽情释放。华灯初上,新街口文化产业园的氛围灯次第亮起,不少档口前已排起长队,驻场歌手的经典老歌萦绕耳畔,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片片闪烁的霓虹,折射出夜经济的朝气。“约好友来这儿聚聚,尝小吃、听音乐,比在家惬意多了!”市民徐晓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这一切的背后,是市中街道对消费升级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今年以来,该街道锚定消费升级趋势,着力打造“糖城晚8点”夜间消费品牌,构建起布局合理、业态丰富、管理规范的夜间经济发展体系。通过推进便民市场标准化改造,优化外部环境,将烟火气息、人文关怀与文化底蕴融入夜间消费,初步形成新街口、禹城德百广场、新时代购物广场三大夜间经济集聚区,以及禹迹路夜市、市中夜市等多业态融合场景。同时引导企业借助短视频平台宣传引流,让夜间消费热度持续攀升。

此外,为培育夜间经济业态,该街道积极引导禹城德百广场、新时代购物广场等重点商超延长营业时间、推出特色主题促销活动等方式,激发城市活力。“天气转凉后,商场成了‘夜游’首选,未来两个月我们计划举办百余场活动,预计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沉浸式’‘体验式’购物乐趣。”禹城德百广场副总经理杨传文介绍。

节庆活动与特色经济的深度联动,让消费潜力加速释放。今年以来,市中街道锚定消费升级趋势,以“首店、首展、首秀、首发”为核心抓手,打出政策引领、活动驱动、场景创新的组合拳,全力激活消费市场活力;通过创新消费模式、拓展多元场景、分段策划主题,推动商业消费从传统零售向高端化、特色化转型。其中,青岛啤酒节、德百啤酒节等五场大型节庆活动轮番登场,以丰富体验点燃消费热情,累计拉动消费163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消费提升之路。

消费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坚实的服务保障。街道持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上半年办理营业执照设立登记近700户,为经营主体松绑减负。精准服务换来了亮眼成绩单:今年前三季度,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完成销售额13.18亿元,同比增长12.5%,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愈发凸显。

抓招商 优服务 兴产业

10月22日,在山东道普安制动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万盘碳/碳、碳/陶刹车盘产业化项目工地一派繁忙,装配工人正紧张有序地调试设备。“车间设备进入最后调试阶段,台架试验中心主体完工,一期工程12月即可投产。”项目经理王洪振介绍。

道普安是国内首家取得飞机碳刹车盘适航证的民营企业,其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条碳陶刹车盘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实现碳陶刹车盘生产的全线自动化。该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达20亿元,填补国内航空制动材料领域民营企业空白。

市中街道既是消费中心,更是禹城产业聚集地。这里培育形成以禹王集团为代表的大豆深加工,以帝盟重工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以道普安、国晶新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等三大主导产业,集聚工业企业30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9家,产业根基愈发坚实。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市中街道始终将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借全市“项目突破年”东风,构建“京津冀+济南+青岛”三地联动招商网络。街道主要负责人带队赴多地开展专题招商10余次,梳理对接项目信息30余条。目前,市中街道在建省市重点项目3个,在谈过亿元项目8个,总投资超20亿元,其中3个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这些项目将与现有产业形成协同效应,助力禹城打造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

招商与服务并重,引企更要留企。为保障项目高效推进,街道联合多部门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创新推出“项目管家”制度,为每个重点项目配备专属服务团队,提供从立项审批到投产达效的“一对一”跟踪服务。以美丽序章美妆医药关键原料产业基地项目为例,该项目是街道重点服务的在建项目。开工前夕,厂区门口一段千余米道路因条件限制,阻碍机械设备进场,影响项目推进。街道通过项目服务“面对面”工作机制获悉情况后,迅速统筹协调多部门联动,仅用1周便完成道路修缮。“街道‘一站式’服务高效给力,让我们项目建设少走弯路、省心省力。”项目负责人朱明新点赞道。

在政企“双向奔赴”中,市中街道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总投资4.36亿元的美丽序章美妆医药关键原料产业基地项目如期开槽施工,年产30万盘碳/碳、碳/陶刹车盘产业化项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圣钼公司二硫化钼项目预计年底试车投产……一个个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市中街道党工委书记杜深洋表示,下一步将重点聚焦“三个突破”:突破产业升级,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突破招商质效,实施“产业链+基金+以商招商”组合策略,力争全年新签约过亿元项目5个以上;突破服务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托“禹快办”服务品牌,为项目建设提供全要素保障,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

解民忧 精治理 筑幸福

“小区改造后,门口不积水了,路灯亮了,还多了停车位,住着太舒心了!”如意家园72岁的居民张树国感慨道。

建于2003年的如意家园,曾因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停车难等问题饱受困扰。去年列入老旧小区改造名单后,墙面粉刷、绿化提升、车位扩容、监控安装等工程一一落地,旧貌换新颜。

作为禹城城市更新的核心战场,市中街道“十四五”期间牵头完成132个小区、136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占全市改造总量的96%。改造中,街道既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更注重文化传承,将大禹治水、禹城大战等文化符号融入建筑外观与景观设计,让老小区焕发新活力。

如意家园所属的泺清社区地处老城区,辖区内多为2000年前后建成的小区,基础设施老化、私搭乱建突出、停车位不足等问题集中,是市中街道老旧小区改造任务重、涉及户数多的社区之一。此次改造覆盖如意家园、纺织厂家属院等小区,从前期规划到施工推进,矛盾协调与细节把控贯穿始终,更凸显社区治理的精细度与温度。

“老旧小区改造不是‘一刀切’的工程,得把群众需求摸准、把矛盾解开,才能让民心工程真正暖民心。”泺清社区书记魏莉莉介绍,改造启动前,社区就组建了“社区两委+小区党支部+楼长”的民情摸排专班,带着设计图纸逐楼逐户走访,累计收集到加装电梯、增设停车位、保留老果树等意见建议三百余条。针对如意家园居民争议最大的“绿化带改车位”问题,社区先后组织7场居民议事会,邀请施工方现场测算容量,最终确定“缩减部分非原生绿化带、增设10个生态停车位”的方案,既满足停车需求,又保留了大部分绿化,实现多方共赢。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市中街道以党建为引领,设立“睦邻服务岗”,打造“服务365・天天我都在”党建品牌,打造了金球华地、清华苑等社区党组织领创办物业和小区实体党支部示范点,构建起“党建引领、社工驻点、多元参与”的服务模式。在长期实践中,各社区还形成特色治理方案:新湖社区的“一老一小”服务与邻里调解队、泺清社区的“红色物业”联盟、糖城社区的“幸福家庭”项目化……多元共治格局逐步成型。

城市更新不止于老旧小区改造。如今,市中街道辖区内的公园提升、路网完善、火车站片区改造等项目正持续推进,每个工程都融入本土文化符号,让城市既有便利质感,更有文化底蕴。“我们将聚焦城市建管主业,统筹实施服务城市建管突破年,围绕路网综合提升、城区绿化美化净化提升、医疗资源整合提升、城区基础配套设施更新等城建项目,全力做好迁占协调等服务,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织密民生‘幸福网络’,为禹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市中力量’、创树更多‘市中样板’。”杜深洋说。

记者手记——

扛起高质量发展“主城担当”

在数日的走访中,市中街道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其作为主城区的“核心担当”。这里不只是地理版图上的中心,更是驱动禹城发展的产业引擎、激活消费的核心枢纽,更是基层治理的示范样板。

市中的发展根基尤为扎实:得天独厚的主城区位、占全市40% 的活跃经营主体、初具规模的三大产业集群,叠加高新区辐射效应,共同构筑起发展的“硬支撑”。但前行路上,挑战亦不容忽视:传统产业亟待焕新,新兴产业尚需壮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刻不容缓;城乡交织的布局、密集的企业与人口,对治理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来破局,关键要答好“融合”与“提升”两道题。产业层面,推动大豆深加工等传统产业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深度耦合;空间层面,实现城市服务功能与产业发展空间协同适配;服务层面,让政务服务与市场主体需求精准对接。更需突破“舒适区”: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将人口红利升级为人才红利,让服务意识沉淀为核心竞争力,这艘“主城旗舰”方能在区域发展的浪潮中行得更稳、更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双双  摄影|路龙帅 通讯员|梁民 徐成健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