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性寒、味甘苦,归肺、肝经,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祛风、平肝的功效。”11月14日,德州天衢新区杨庄小学种植基地里黄澄澄金灿灿的菊花开满枝头,学生们在教师李苗苗的讲解和指导下进行采摘、分拣、摊晾,制作黄菊茶。

杨庄小学依托农村地域优势,探索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四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大地种植”到“蔬菜冬藏”,从“植物识别”到“欢庆丰收”,课程严格遵循农作物自然生长规律,让学生亲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完整农耕周期。
“他们是乡村的孩子,也是大自然的孩子。我要与他们一起走进‘四季’,拥抱自然,成为乡村最坚定的守护者。”校长胡廷文的这番话,道出了这所乡村小学独特的教育情怀。
四季课程:在节气中构建知识体系
春分破土,芒种收麦,寒露摘柿,立冬腌菜……在杨庄小学,课程表仿佛是用二十四节气编织的。学生们的学习场所,不只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更在脚下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每年的3月下旬,学校的劳动教育正式启动。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使用劳动工具,开始了春耕准备。

清明时节,葫芦、向日葵、黄瓜等作物的选种、浸泡、催芽、育苗工作有序展开。谷雨前后,翻地、撒种接踵而至。随后进入漫长的田间管理期,施肥、浇水、除草、除虫……学生们亲眼见证种子破土、幼苗成长的每个瞬间。
“我们特别注意课程设计的时序性。”劳动教育项目组负责人李书奎介绍,“比如4月的‘大蒜丰收’活动,孩子们不仅要把大蒜完好无损地挖出来,还要清理、编辫,最后进入厨房,亲手将劳动成果烹制成美食。从土地到餐桌,他们完整体验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
秋深时节,校园里的柿子树、山楂树硕果累累。学校邀请家长志愿者协助学生制作柿饼、糖葫芦,将劳动教育延伸至传统食品加工领域。
天地课堂:在行走中探索成长新路径
学校的劳动课堂并未止于校园围墙。6月,学生们走进袁桥镇胡庄村小麦种植基地,体验现代麦收的磅礴;9月,在德州市农业科学院科研实践基地,水肥一体智能化技术让他们惊叹科技对农业的巨大赋能;10月,在赵虎镇玉米种植基地,他们通过小组探讨,自主查证并掌握了判断玉米成熟与采摘的技巧。这些项目式研学,将劳动、探究与科技感知融为一体。

文化传承同样在行走中完成。师生们分批走进“德州窑红绿彩”博物馆,在山东陶瓷艺术大师王宪利的指导下,从参观到亲手捏制陶艺,完成“碗”与“十二生肖”的入门课程。运河边的古老瓷艺,在孩子们手中被重新唤醒。
此外,“保护杨庄河”绿色生态研学、“走进消防站”安全技能研学、“银发童心”志愿服务研学等一系列主题式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养成了爱护自然、敬畏生命、尊老爱老的良好品格,树立了以劳为荣的价值观。
中医传承:为劳动教育注入“根”与“魂”
6月8日,学校邀请袁桥镇卫生院中医专家刘文超带来“神奇的中草药”知识讲座,并以一枚小小的香囊为引,为三年级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
课堂上,学生们自主挑选着颜色各异的香囊布袋,小心翼翼地将自己亲手研磨的艾草、薄荷等药粉装入其中。一时间,教室里药香弥漫,欢声笑语。“我做的这个艾草香囊要送给奶奶,这个味道安神,能让她睡个好觉。”三年级一班学生孙婉琳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
将劳动教育与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合,是杨庄小学的另一创新实践。各年级分区域承包了金银花、菊花、艾草等中草药基地,从耕地、播种到管理,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中医药专家刘文超现场授课,手把手教学,让孩子们在参与式学习中了解了中草药的生长过程。

学校精心规划了中草药文化研学路线,将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在德州市中医院(东院区)的中医药文化长廊里,学生们睁大了好奇的双眼,跟随讲解员探寻“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辨识各种中药材的真容。在德州市中医健康教育基地,他们亲眼见证了中药从原材料经过炮制,最终熬制成一碗深色汤剂的神奇过程。
“原来一副中药的诞生,需要这么多道精细的工序,蕴含着这么多智慧。”一次研学归来,五年级学生赵欣淼在日记中写道。这种走出校门的体验式学习,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见闻,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尊重匠心、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从内心深处感悟到劳动所创造的非凡价值。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艺 通讯员|胡滨滨 编辑|李艺
审核|王育恒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