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助农直播别困在“价格误区”里


□曲廷圆

日前,千万粉丝网红李福贵的首场助农直播,用亮眼数据印证了流量对农产品的带动作用。但伴随火爆战绩而来的,是一场关于价格的激烈争议:5元/斤的谷子收购价、7.56元/斤的终端售价,较市面上三四元的普通小米高出不少,让“破坏市场”“变味儿圈钱”的质疑声四起。

争议的背后是一场难以避免的“认知错位”。很多网友用规模化种植的普通小米价格来衡量太行山山区小米的价值,却忽略了两者背后天差地别的生产过程。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山区农户大多是零散种植,无法使用大型机械,从播种到收割全靠人工精耕细作,其种植成本和时间成本高于规模化量产的产品也在情理之中。就像手工匠人亲手制作的作品与流水线产品的差异一样,如果用统一的价格标尺来评判,本身就有失公允。这种认知偏差,让山区的农产品陷入了“优质难优价”的困境,也让真心助农者背负了不必要的指责。

深层矛盾是公众对助农直播的“信任焦虑”。不可否认,直播圈确实存在部分乱象:有人打着“助农”旗号,低价收粮却高价售卖,将多数利润都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还有人通过编造悲情故事来博取网友同情,实际上农产品的品质堪忧。这些逐利行为逐渐消耗公众的信任,让“助农”二字蒙上阴影。于是,当李福贵的直播间出现女装、日用品等非农产品时,“变味儿了”“最终不还是为了赚钱”的质疑声便出现了。这种焦虑背后,是人们对“伪助农”的警惕,更是对“真助农”的迫切期待。

但助农直播的生命力,从来不该用“是否零利润”来定义,更不能陷入“低价才是公益”的误区。农民种地的核心诉求,是能获得合理回报;而助农的本质,是打通产销壁垒,让农民劳有所得。如果一味要求助农直播“零利润”,不仅会让主播失去持续投入的动力,更会让助农直播沦为不可持续的“一次性炒作”。实际上,助农与商业并非对立关系,可持续的助农模式,恰恰需要商业利润的滋养:合理的差价能覆盖加工、物流、售后等成本,让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受益,最终形成“农民安心种植、主播用心推广、消费者放心购买”的良性循环。

破解争议的关键在于搭建“透明的信任之桥”。消费者的质疑,本质上是对“钱花得值不值”“是否真的助农”的追问。李福贵在评论区公开收购价、核算成本构成,详细解释山区种植与规模化种植的差异,这种透明化的回应,正是化解疑虑的有效方式。好的助农直播,不该只靠流量造势,更应靠细节立信,让消费者清楚知道自己的每一分钱都流向了哪里,用真实的田间故事、可感知的产品品质,替代空洞的“助农”口号。

流量是助农的“加速器”,但不是“试金石”。李福贵的争议给所有助农从业者提了个醒:助农不是流量的“一次性消费”,而是需要用心浇灌的长期事业。守住“让农民获利”的初心,秉持“对消费者坦诚”的底线,让商业利润反哺农业发展,让流量力量赋能乡村振兴,这样的助农直播才能真正“红”得长久、“助”得有效。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