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城县是江北最大的商用中央空调设备生产基地,有着中国暖通消防风机产业集群县、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等称号。全县集聚了相关企业达3000家,产品涵盖八大系列、3500余个品种,其中风机、风管、风阀等产品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
9月22日,在武城县会展中心,“齐鲁建造”武城暖通区域品牌正式揭牌,标志着武城暖通产业正式迈入品牌化、协同化发展的新阶段。
数字化转型 重塑产业基因
9月23日,山东海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全自动化的设备加工中心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曾经,一条生产线需要10余名工人协同作业,如今仅需一人便能轻松操作一到两条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了10倍。

海创公司的实践,正是武城暖通产业智能化升级的生动缩影。该集团32条中央空调末端生产线全部采用国内领先的自动化设备,并借助工业互联网实现“上云用数赋智”,朝着“灯塔工厂”的目标稳步迈进。
在贯科控股集团的实验区,一台3米高、8米长的黄色巨型风机检测设备格外醒目。“它能实时精准捕捉风机的能耗、风量、风压等数据,”总经理王涛语气中带着自豪,“这让产品质量控制真正有了‘数据说话’的底气。”
隆达空调研发的EC智能新风换气机,则让“空气管理”迈入智能时代。搭载智能调节系统,节能超过30%,净化率达95%,用户通过手机App就能远程操控。
在数字化浪潮的驱动下,武城县暖通空调产业的发展基因正被深刻重塑。目前,该产业拥有3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已然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资源整合 做强品质与品牌
回溯八年前,武城暖通产业曾一度深陷发展困局。上千家小作坊陷入同质化竞争的红海,导致低价劣质产品充斥市场,正规企业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发展的转机,始于一场环保治理行动。武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1017家“散乱污”企业,从源头净化产业“土壤”。随后启动“育苗行动”,45家企业拿到消防强制3CF认证,17家企业获CRAA专业认证,推动行业标准从“能用”向“专业级”跨越。
更大的变革在于资源整合。中威空调设备集团率先搭建共享平台,将100多家小厂整合为20个专业单元,通过股份合作实现人才、技术、厂房等资源灵活配置。如今,中威已在全国建有36家、本地20家共享工厂,年产销规模达12亿元,构建起强大的产业链生态。
近年来,武城突出暖通产业的核心地位,从产品品质和品牌打造入手,连续7年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并设立县长质量奖评选,激励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开展数字赋能专项行动,并在全国率先研发编制暖通空调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逐步擦亮了“武城暖通”的金字招牌。
开拓海外市场 引来全球客商
9月3日,“万企出海 鲁贸全球”武城精准采购对接活动(第三期)举行,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南非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采购商,与80余家本地企业展开洽谈,多国客商与武城暖通企业签署产品采购意向协议,合同金额达1850万美元。
一场在县城举办的展会,为何能吸引众多海外客商?这正是武城多年来坚持不懈推进产业升级结出的硕果。山东省暖通空调产业协会会长王宝亮回忆,早年间,武城企业在国际展会上只能挤在角落,默默观摩学习,如今不仅时常占据“C位”,还能在家门口办展,国际展商主动前来寻求合作。
在2019年青岛举行的国际制冷展上,60家武城企业与美国约克、德国大赫等国际知名品牌同台竞技,首日便签下2亿元的订单;2024年,国际制冷展在北京举行,武城企业推出的静音风机、地源热泵等新品吸引了全球客商的目光。
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展,武城在外商人已活跃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在泰国设立了山东首个县级行业协会海外办事处,进一步深度开拓东盟市场。
从“汗水工厂”到“灯塔车间”,从“价格厮杀”到“标准输出”,武城暖通产业成功实现了一场深刻的产业价值跃迁,其核心竞争力,已从低端制造转向技术引领与标准制定。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双双 通讯员|于宁 崔建帅
编辑|黄晓龙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