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津县人大常委会以打造“人大红”融合式党建品牌的创新实践,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县域答卷”。这一探索,不仅有效破解了基层人大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工作简化、职责弱化、平台虚化”等问题,更为深刻理解“党建如何引领事业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基层样本。
作为德州市委党校2025年科级班第5期的一名学员,近期在市委党校系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这段学习经历,让我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有了更深切的体悟。结合对宁津县“人大红”党建品牌的调研与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基层的创新实践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生动诠释与有力践行。
筑牢“红色根系” 让组织体系直达末梢 破解“两张皮”
宁津的实践,首先体现在将组织建设深度嵌入履职肌理。
支部建在站上,激活“神经末梢”:在全县87个人大代表“家站室”创新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将977名四级人大代表有效组织起来,实现了“支部建在站上、履职沉到点上”。这不仅是组织形式的创新,更是对“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一原则在基层人大的具体化、机制化。柴胡店镇人大将本土“大刀精神”融入代表培训,保店镇代表推动文化传承难题解决,正是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体现。
思想铸魂双轨,筑牢“政治忠诚”:线下严格落实“第一议题”,线上开设“人大红云课堂”,确保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日常、化为经常”。宁津的做法正是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代表头脑,为依法履职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动能。
机制畅通民意,践行“人民至上”:通过“定时、定题、定效”的“三定”履职机制,将每月15日固化为“代表活动日”,建立“问题销号台账”,推动解决大量民生难题。人大工作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才能永葆生机活力。功能型党支部的建立,推动阵地从“会议场所”变为“战斗堡垒”,代表从“被动参会”转向“主动破题”。
锻造“履职引擎” 用闭环机制保障善治 提升“效能感”
数字赋能,搭建“民意高速路”:“云上家站室 码上见代表”平台与线下“15分钟履职圈”相结合,构建了立体化的履职矩阵。“人大红分忧码”高效办理群众诉求,案例鲜活,体现了科技赋能治理的精准与高效。
闭环监督,拧紧“责任链条”:“五步工作法”和“422督办机制”构成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监督落实、效果评价的完整闭环。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创新,更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一环。从个案解决到系统治理的跃升,彰显了制度刚性被激活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民生票决,诠释“全过程民主”:“征集—票决—监督—评议”的闭环体系,让民生实事项目从“为民做主”变为“由民做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人代会票决的庄严一刻,体现在专项监督的扎实脚步中,体现在群众入住新居的笑容里。
浸润“红色基因” 以文化力量凝聚认同 讲好“新故事”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宁津的“人大红”不仅是一种工作机制,更是一种文化浸润和价值引领。
精神传承,铸就履职内核:将“大刀精神”等红色基因符号化提炼,融入代表履职准则,使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引领履职担当的新光彩。
创新叙事,扩大制度认同:从乡村广播《有事您说话》到云端“薪火云课堂”,再到抢救编纂文史资料,宁津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构建了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制度认同相交融的基层话语体系,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感可触、深入人心。(作者杨荣琪,系德州市委党校2025年科级班第5期学员,宁津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
✦
•
✦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王露
审核|王育恒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