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从扒鸡到芯片,德州为什么能?


□张建华

“德州扒鸡”的香气尚在街头萦绕,这座城市已悄然转身,首次跻身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将“德州”二字刻入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版图上。

从“扒鸡之乡”到“芯片新城”,这场跨度十余年的产业逆袭,不仅是城市身份的转变,更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从“多点开花”向“深度扎根”演进的一个生动缩影。

德州何以能?答案就藏在其长达十余年的“战略耐心”里。

这份“战略耐心”,如何落地生根?

把“一号产业”淬炼为“第一优势”。自2014年引入行业翘楚威讯联合半导体以来,德州便将集成电路确立为“一号产业”,同时,一手抓“招大引强”,一手抓“育苗造林”。这个“一号产业”并非追逐风向的短跑,而是一场考验定力的产业马拉松。十年磨一剑,如今德州已集聚集成电路企业174家,年营收突破400亿元,增速达21%。

当外界热衷于追逐短期政策红利时,德州却选择了做时间的朋友:不为风口起舞,只为夯实根基。这更像一场布局长远的“棋局”,而非盲目跟风的“赌局”。

链式发力,催生“产业雨林”。引进威讯,就是“栽下梧桐树”;而后续的链式发展,则是“引得凤凰来”。继威讯之后,有研半导体、先导稀材等“链主”企业相继落地,如同洒下了“黄金种子”。短短数年间,从材料、设计到封装、制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便如雨林般蔚然成荫。从“一棵大树”到“一片雨林”,上下游企业之间不再是简单的“物理集聚”,而是形成了创新共生、价值共振的“化学融合”。

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最后一公里”。产业崛起,根植于创新血脉。德州依托山东大学等高校,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创新闭环,并通过举办国家级行业盛会,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所评价,德州展现出“城市的魄力与前瞻性”。“中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这块国字号招牌的落地,正是对其创新基因的最佳印证。

既善借“大树乘凉”,又能“自成生态”。德州的智慧,还在于其能在宏大格局中,对自己精准定位。在省内,与济南、青岛构成山东集成电路产业“三驾马车”,联合济南成功申报山东省唯一以集成电路产业入选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区域层面,承接京津冀科技资源外溢,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锻造自身价值。政府甘当“园丁”,而非“导演”,这退后一步的智慧,恰恰为企业向前冲刺腾出了最宝贵的空间。

如今,资金、技术、人才正加速向德州汇聚,去年产业合作大会上16个重点项目的签约,更是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的信任票。

但掌声过后,仍需静心审视:一片雨林的繁茂,固然需要参天大树定义高度,但其长久生机,则需深植于由灌木、草丛构成的多元土壤。 对头部企业的路径依赖是许多产业园区的共同隐忧。今日德州,已在“大树”下蔚然成林;明日德州,能否让“专精特新”的灌木丛破土成势,则考验着它能否摆脱“龙头依赖”,真正从产业的“跟随者”蜕变为“引领者”。

十年前,人们因扒鸡记住德州;十年后,德州因芯片重塑了身份。

从“被链主选择”迈向“主动定义赛道”,德州的故事,向所有追赶者昭示:换道超车,从无侥幸。唯一的“捷径”,便是以战略定力为轨、以产业耐心为轮,跑出的一条必然之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