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相
据大众日报报道,近日,河南舞蹈专业毕业生小吴跨界进入工厂当学徒的经历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从聚光灯下的舞台到机器轰鸣的车间,这样的人生轨迹转变,正是当前人才供需结构深度调整的生动缩影。如何破解人才与岗位的匹配难题,让每个青春都找到适配的舞台,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课题。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国内产业转型对人才需求发生深刻变化,人才供需不够匹配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部分传统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却遭遇人才短缺。这种现象既反映了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也揭示了社会人才观念的滞后。破解这一难题,需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着手,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使人才供给更好地对接时代发展需求。
产教融合是打通供需壁垒的关键抓手。要打破校企人才培养的“隔岸观火”,需构建“订单式”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产业前沿,掌握实用技能。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共同培育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需求的精准预判同样不可或缺。要以国家战略、市场导向、科技前沿为锚点,动态增设适配新产业、新业态的学科专业,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同频共振。组织、人社等部门应建立常态化人才需求发布机制,定期更新行业人才报告,为高校专业优化、学生职业规划提供科学指引,避免人才培养“闭门造车”。
更深层的突破,在于人才观念的革新。社会必须摒弃“唯学历论”“唯名校论”的刻板认知,建立以能力价值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无论是实验室里的科研精英,还是车间里的技能大师,无论是舞台上的艺术家,还是流水线上的工程师,只要能在岗位上创造价值,就应获得同等尊重。这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政府完善政策保障,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企业搭建成长平台,社会营造包容氛围,共同构建良性人才生态。
小吴的选择启示我们,人生舞台无关高低,关键在于是否适配。人才与岗位的精准匹配,不仅关乎个体就业质量,更决定着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当我们打破人才培养的体制藩篱,畅通跨界发展的渠道,必将激活每个奋斗者的潜能,让更多青年在适配的岗位上实现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时代舞台上绽放独特光芒。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