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 | 出圈出彩!德州文旅“十四五”成绩单来了!杂技登上国家大剧院,音乐节引爆10万乐迷……

图片



  11月19日,我市举行“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六场,邀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柳骁,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三级调研员牟正君,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马健,市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于洪国,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李燕出席,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文化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十四五”时期,全市文旅系统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图片

杂技剧《山水国潮》

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精品力作屡获殊荣

  市文旅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成功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比如,音乐剧《大地苍茫》入围全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项目,正在创排的音乐剧《日出渤海照天山》列入2025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公示名单,杂技剧《山水国潮》获评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剧目,登陆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成功展演,德州市杂技团成为全国首登国家大剧院的地市级杂技院团。原创动画片《海岛金山传奇》、音乐剧《大地苍茫》、旅游演艺《大河上下》入选“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其中《海岛金山传奇》还获得了国际电影节提名。小品《全面曝光》荣获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群众艺术优秀作品奖,并斩获长三角地区暨第17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文化惠民深入人心

  市文旅局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设施网络日益健全。市文化馆、市博物馆成功晋级为国家一级馆。22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中有国家一级馆17个。134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创新建成城乡书房65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7家。服务供给精准高效。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年均开展“四季村晚”、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超万场。临邑县前杨新村成功获评全国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深入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送戏下乡年均超6000场。

图片

陵城神头墓群

遗产保护有力推进,文化根脉薪火相传

  市文旅局全面提升文物保护与非遗活化利用水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新成效。文物保护扎实有效。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性工作,普查经验被国家文物局推广。南运河德州码头段保护工程等项目列入全国文物保护项目计划。考古工作进展顺利。陵城神头墓群入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考古前置改革走在全省前列。非遗保护整体推进。非遗保护体系更加完善,运河文化(德州)生态保护区获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图片

乐陵影视城

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市文旅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质量效益同步提升。重大项目支撑有力。“十四五”期间,乐陵影视城、欧乐堡动物王国、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等标志性重点项目建成投用,15个项目被纳入省文旅厅重点关注的文旅项目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董子文化街2024年获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旅产品品质显著提升。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山东省首家沿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最美金秋 畅游黄河”之旅等3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培育高品质旅游住宿,首次实现德州12个县市区星级饭店全覆盖,亚朵等高端品牌酒店建成投用。2025年,我市上榜美团旅行发布的全国国庆假期酒店预定增幅TOP10目的地。业态培育多元并进。整合文旅资源,培育德州文旅独特卖点。开展“影视游”,2025年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我市成功举办,乐陵影视城迅速“出圈”,推出的行进式观演活动累计吸引游客50万人次。激活“演艺游”,新青年音乐节、“音为有你 爱上德州”群星演唱会、开心麻花演出、刘老根大舞台等大型营业性演出轮番登场。特别是,新青年音乐节连续两年在我市举办,累计吸引全国10万名乐迷来德,带动消费近4亿元。

图片

德州新青年音乐节

宣传推广创新突破,文旅品牌持续擦亮

  市文旅局构建新媒体营销矩阵,“德州文旅”影响力持续扩大。齐河立体式营销案例成功入选全国旅游宣传推广优秀案例。《中国旅游报》专版刊登我市文旅发展成果。2025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美食争霸赛、非遗美食嘉年华、文旅部精品项目交流对接等省级以上文旅活动,带动德州出圈出彩。今年1—10月份,全市旅游人数达4127万人,同比增长12.97%;旅游收入达245亿元,同比增长13.03%。主动深度融入京津冀,推动我市6家景区和1个特色演艺项目入选2026版京津冀旅游一卡通目录,这也是省内首个地市,进一步扩大我市旅游在京津冀主要客源地的品牌知名度。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德州新篇章贡献文旅力量!


答记者问

  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民生之基。请问“十四五”以来,德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进步?

图片

牟正君


  “十四五”以来,德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面提升服务效能。

  一是设施网络全面跃升,构筑城乡一体“新格局”。“十四五”期间,我市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持续夯实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重要阵地,全市13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实现整体跃升,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呈现“星火燎原”发展之势,已建成城乡书房65家及其他特色空间37家,成功打造“15分钟城乡阅读圈”。全市多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省级、国家级大赛中获奖,“城乡书房+产业园”“城乡书房+公园”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加触手可及、更具温度。

图片

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

  二是服务供给精准丰富,激活文化惠民“新引擎”。“十四五”时期,我市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重点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延时开放,在市文化馆增设市民夜校,大力支持场馆延时期间向社区、村居、园区、商圈等延伸服务,全力构建大动脉通畅、小血管丰富的服务矩阵,文化惠民实事成效显著。年均持续举办健身彩带龙、群众性小戏小剧、广场舞大赛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超万场,精心打造“百团汇演”“四季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让文化之花在基层沃土上绚丽绽放。

  三是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培育提质增效“新土壤”。“十四五”时期数字化深刻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逻辑、传播机制与治理方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经历着数字化跃迁与结构性重塑。我市持续推动“智慧图书馆”和“公共文化云”“云展演”等创新实践,提供云阅读、云培训、云展览、云演艺、云课堂等线上服务,扩大服务覆盖面,实现从“被动推送”到“主动共创”的精准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数据驱动、场景融合”的新阶段。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推动城乡服务更加均等、数字赋能更加深入、活动供给更加丰富上持续用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


  “十四五”以来德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很多亮点,请介绍一下相关工作。


牟正君


  “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强化传承、拓展利用,推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了系统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图片

南运河德州码头

  一是文物保护基础得到全面夯实。德州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大运河文化遗产立法,《德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即将颁布实施。同时,成立了德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项承担起文物调查、勘探与研究工作。在具体的保护工程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对南运河德州码头、四女寺水利枢纽等一批国保、省保单位实施了保护修缮。陵城神头墓群、乐陵五里冢遗址成功入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让大遗址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展示。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武城县被列为省级试点,德州市践行“应普尽普、应保尽保”原则,已完成实地调查1200处,相关工作被国家文物局宣传推介,并列入全省文旅高质量发展创新典型。

  二是博物馆体系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目前,全市共有备案博物馆28家。在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中,德州市博物馆成功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苏禄王墓博物馆、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填补了我市高层次等级博物馆的空白。同时,依托节假日、博物馆日等节点,年均举办各类展览和社教活动超千场,年接待观众超过160万人次,联合国家博物馆等推出了“智慧之光——中医药文化展”等精品展览,此外,开发的数字展览、文博云课堂等还极大地拓展了服务覆盖面,博物馆正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核心场所。

  三是非遗保护传承焕发新生机。目前,全市已建成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61项、市级28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28人。特别注重传承队伍的建设,现在省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比之前下降了10岁,队伍结构更年轻、更有活力。德州黑陶、德州窑红绿彩、夏津老虎鞋等非遗项目多次随团出访,赴法国、乌兹别克斯坦、马来西亚等地展示交流,有效提升了德州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德州市还建成了138处市级非遗工坊,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梯队。2023年起将非遗纳入民生实事,建成乡镇文化体验场所135个,举办非遗活动超1300场,通过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年带动消费超1.37亿元,让非遗更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

  四是革命文物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丰硕。大运河保护利用成效显著,健全四级保护监测机制,举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论坛,相关案例入选全省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8处、红色文化特色村8个,持续开展红色主题月等活动,推动革命文物走出去、活起来。

  下一步,德州市将继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改革,推动文物与旅游、教育、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更具辨识度的德州文化品牌,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文化强市贡献力量。


  请问在“十四五”期间,我市在推动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方面,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效?

图片

李燕


  “十四五”以来,我市将繁荣艺术创作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艺术精品创作取得丰硕成果。

  在举措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立足本土,深挖文化内涵。我们强调艺术创作要“扎根德州文化土壤”,深入挖掘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渤海革命老区等特色资源,使其成为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

  二是加强创作引导,实施精品战略。紧密围绕国家和省级重大题材规划,建立艺术创作项目库,通过专家论证、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精准引导精品剧目创作。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德州杂技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德州杂技艺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政策支持。

图片

动画片《海岛金山传奇》

  三是鼓励多元探索,推动形式创新。鼓励艺术院团在题材和形式上大胆探索,作品涵盖杂技剧、音乐剧、现代京剧、儿童剧等多种形式,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创新。同时探索国有艺术院团商业合作的模式,有效提升德州杂技等艺术品牌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在成效方面,我们取得了以下几项突出成果:

  一是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十四五”期间我市成功创排了一系列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杂技剧《山水国潮》《大刀传奇》《运河流芳》,现代京剧《追梦》,音乐剧《兵出渤海湾》《大地苍茫》,儿童剧《少年玄奘》,舞台剧《禹城大战》等作品,广受好评。特别是,以黄河文明为脉络的旅游演艺《大河上下》,成为我市文旅融合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

  二是传统戏曲传承成果显著。积极推动经典传统剧目和珍贵地方剧种的复排与活化。市京剧团复排了《拾玉镯》《三岔口》《捉放曹》等经典传统剧目及折子戏,并以此为基础推出了“德州戏曲年”活动,让戏曲艺术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特别是,国家级非遗“一勾勾”戏曲作品《乌龙院》《双凤告》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实质性贡献。

  三是品牌创建成效突出。通过积极争取承办和参加全国、全省各类高层次展演比赛,我市精品剧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成功承办中国杂技家协会“沿着黄河遇见海”第二届黄河流域九省区杂技(魔术)精品展演等高规格活动。杂技剧《山水国潮》荣获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优秀剧目奖,为全省唯一获奖杂技剧。杂技节目《戏梦古今—空竹》不仅亮相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更在国际舞台上斩获赫罗纳金象国际马戏节银奖等多项荣誉,实现“走出去”的突破。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我市在“十四五”期间不仅推出了一批彰显时代精神、富有德州特色的艺术精品,更全面擦亮了城市文化名片,为讲好德州故事,传播好德州声音,繁荣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十四五”以来,德州市布局和启动了一批重点文旅项目,请介绍一下德州文旅项目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

图片

于洪国


  “十四五”以来,德州市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实施文旅项目建设为抓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图片

欧乐堡动物王国

  一是重点项目实现突破。“十四五”期间,乐陵影视城、欧乐堡动物王国、中华农耕文化博览园、宁津德百杂技蟋蟀谷、坤河国际酒店、庆云金山文博园等标志性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形成有广泛影响和集聚效应的文化和旅游项目集群。

  二是生态底色更加鲜明。扎实推进“两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围绕沿线精品旅游资源,已建成一批节点项目和民宿项目。其中德城区九龙郊野公园、平原县康熙探花庄园、龙门驿站等节点项目,已成为市民假期休闲度假的新选择。“两河牵手”旅游风景道和“古风运河”旅游风景道成功入选省级旅游风景道。

  三是商旅融合成果彰显。德百奥莱589街区、“德州之星”摩天轮等文旅项目集聚人气,有效激发商圈活力。德百温泉旅游小镇、齐河泉城欧乐堡度假区、德百奥莱广场天衢不夜城分别于2021年、2022年、2023年成功入选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总投资306亿元的36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力争大运河文化展示中心、华林园风景区等标志性重点项目尽快建成投用,为德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开展文化旅游市场营销与推广,请问德州在文旅品牌建设及市场推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于洪国


  “十四五”期间,德州文旅局聚焦市场需求,强化品牌IP营销,让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加强“大德之州”文旅品牌宣推。积极参加“沿着黄河遇见海”“跟着孔子游山东”等文旅推介会10余次,有效放大文旅品牌声量。聚焦展会推广,动员60多家文旅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大运河文旅博览会等展会活动,展示德州多样魅力。整合全市文旅资源,发布17条主题旅游、13条体育旅游、4条青年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多元选择。

  精准对接客源市场。邀请京津冀、省会经济圈的嘉宾参加文旅产业大会、旅行社踩线活动、自驾游等活动,积极促进协同合作,为共谋发展提供良好契机。带领本地旅行社赴衡水进行踩线活动,与沧州市围绕演艺经济发展等工作开展深度交流,强化了与周边地市交流互动。对接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景区分会,推动我市6个景区、1个演艺项目融入京津冀2026版精品年卡,进一步开拓京津冀旅游市场。

  构建立体宣传矩阵。建立“德州文旅”新媒体账号,共发布作品1500余条,助力德州荣登网红城市潜力榜50强,增强在新媒体领域的影响力。拓展宣传渠道,在《中国旅游报》刊发专刊,展现德州文旅发展新成效,同时联动省市媒体为文旅活动赋能。完善更新全域旅游地图、线路折页等宣传材料,为游客提供旅游指南,发布智慧旅游导览系统,实现“一部手机游德州”。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文旅品牌宣推,优化线上线下宣传模式,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


  旅游住宿业是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也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十四五”以来,我市在促进旅游住宿业扩量升级上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图片

马健


  “十四五”以来,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旅游住宿业作为重点工作高位推动,通过提质扩量、招商引资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今年10月8日,美团发布了全国国庆假期酒店预订增幅Top10目的地城市,德州首次入围全国头部在线旅游平台榜单,这也充分体现了“十四五”以来,特别是今年全省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德州举办后呈现出的长尾效应、溢出效应。德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在促进旅游住宿业扩量升级上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是在项目上发力。始终把旅游住宿业招商作为发展产业的重要途径,密切关注中高端酒店招商引资情况,先后与洲际、希尔顿、华住、亚朵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酒店集团进行洽谈对接,2家亚朵酒店、1家城际酒店已落户德州开业运营。

  二是在宣传上发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旅游饭店标准宣传活动,定期举办旅游饭店职业技能专项培训活动,并通过德州文旅视频号发布活动预告,扩大了宣传力度,既保障了酒店服务质量,又拉动了入住热度。

  三是在品质上发力。持续推动星级饭店评定,目前星级饭店总量已达33家,在德州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县市区星级饭店全覆盖。在全省“技能兴鲁”旅游饭店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个人二等奖、团体第七名的历史最好成绩,极大地提升了我市旅游饭店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图片

非遗美食嘉年华

  四是在创新上发力。持续关注新业态发展,多次邀请国家、省旅游饭店专家学者来德授课,为酒店创新发展提供智库指导,并引导酒店推出特色主题房、景区联动票、亲子休闲房、美食主题宴等创新业态,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入住。

  五是在优惠上发力。积极发动酒店推出了包括“齐鲁一号”列车、四季促消费、新青年音乐节、美食争霸赛、票根经济等一系列酒店优惠政策,极大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旅游住宿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乐宿德州”这一品牌工程,形成产品丰富、服务优良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拉长旅游链条,通过提供优质住宿服务,带动旅游消费、激发旅游市场活力。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杨鸣宇 编辑|王子梁辰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