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深壹度 | 禹城:河河牵手 一城好风景!

湖似明镜,河如玉带。初冬时节,漫步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白云悠悠、飞鸟云集,一丛丛的芦苇摇曳生姿,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诉说着禹城与水的故事。

近年来,禹城做足“水文章”,以水为魂、以绿为根、以人为本,紧扣全域水系连通建设这个中心,重点实施环城水系、施女湖水源工程、徒骇河全线清淤工程等六大工程,初步形成“河河牵手、河湖连通”的水网格局,打造出了一幅“绿水绕城、城水相依、宜居宜业”的生态禹城新画卷。

破困局——河河牵手 河湖连通

禹城属于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城市,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4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的10%,长期的用水困局,曾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心头忧”。

面对窘境与群众期盼,禹城蹚出了一条“主水客水互补,开源节流并重,域内河湖共治”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让“缺水城”渐成“水韵城”。

11月15日,漫步施女湖畔,湖水澄澈,波光粼粼,岸边仿古水闸古朴典雅,与葱郁绿树相映成趣。越来越多的市民相约来此跑步、骑行,在美景中放松身心,这里已成为禹城人休闲郊游的好去处。谁能想到,如今的“阳光后花园”,此前却是另一番景象:河道最宽仅为40多米、河堤道路坑洼不平、河滩林地杂乱无章。“堤顶道路变宽了,滩地平整了,河水也清澈了,还修了马拉松跑道,俺们都爱来遛弯儿!”家住附近的石庄村村民万淑贞,目睹了施女湖周边的变化,感触颇深。

“这是禹城打通现代水网‘大动脉’的关键一步。”禹城市水利局党组副书记于凌运介绍,总投资1.26亿元的施女湖水源工程,坐落于施女河入老赵牛河处,东西长2580米,堤顶道路绵延7.6公里,水域面积达122.7公顷,集文化展示、湿地休闲、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通过河道开挖改造,建设行洪通道与体育赛道,布设“树、桥、品、园”景观元素,这里不仅建成“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生态体系,更践行着“提闸为河、落闸为库、一湖多能”的理念——落闸可蓄水518万立方米,滋养周边1万余亩农田;汛期提闸能助力河道泄洪,保障旱涝保收;每年多次引水的调储功能,还让它成为大禹公园、糖城公园的“补水站”,让城市水系真正“活”了起来。

施女湖的生态嬗变,是禹城以“通”破局、构建现代水网的缩影。近年来,禹城以徒骇河为主轴,按照“一横八纵三环联动,河河牵手水系连通,五湖多源四水共享”的总体规划思路,系统推进水系水网建设,先后投资3亿元重点实施环城水系、施女湖水源工程、徒骇河全线清淤工程等六大工程,建设水韵文化体验廊道,将全域26条河流连线成网,实现“一河有水、多河共享,一河有洪、多河共担”,以全域水系连通织密织牢水安全保障网。“近3年来,禹城已完成水网建设投资超4亿元,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水网建设把水‘串’起来,把雨洪水蓄起来,把黄河水减下来,把地下水替代下来,把防洪能力提升上来,把水的综合效益发挥出来,实现缺水城市不少水、50年一遇无水患的治水目标。”禹城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立彬说。如今,“河河牵手、河湖连通”的现代水网格局初步形成,年新增蓄水能力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在不增加占地的情况下新建一座小型水库。

水利建设既要“大动脉”畅通,更需“毛细血管”活络。禹城将现代水网体系建设的触角延伸至村户,着力补齐民生水利工程的短板,打通水网建设“最后一百米”——近3年,累计投资1.1亿元打造城乡供水“一张网”,实现农村供水智能化100%覆盖,让安全水、放心水流入千家万户。

美生态——水在城中 城在绿中

11月15日,巡库路网建设工程创新街至创业街段正加紧建设,预计元旦前贯通。该段贯通后,标志着禹城42公里环城马拉松赛道全线建成,不仅为城市增添一条生态健身廊道,更让市民多了一处亲近自然、享受运动的好去处。

“这里环境特别优美,早上沿着赛道骑行,碧水蓝天相映,空气里满是清新,每天骑一小时,浑身舒坦,工作都更有劲儿!”禹城骑行爱好者张晓峰的感慨,道出了不少市民的心声。

这条环城马拉松赛道,沿禹城环城水系、湖泊库塘蜿蜒铺开,沿途串联起施女湖、大禹公园、糖城公园等多处生态景观。赛道路面采用彩色沥青铺设,不仅防滑耐用,还与周边的绿水绿树相映成趣;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休息驿站,细节之处尽显贴心。此前,禹城依托部分建成的赛道举办迷你马拉松、徒步大会,吸引数千人参与。如今全线贯通后,赛道可满足专业马拉松赛事需求,未来计划引入省市级体育赛事,让更多人感受“水韵禹城”的魅力。

水是城市的灵性所在。为给群众打造更好的“近水、亲水、乐水”环境,禹城沿环城水系精心打造2个国家级水利景区(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泺清河风景区)、1个大禹治水文化主题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度假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感悟治水文化的好去处。

11月8日,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内,茂密的菖蒲丛中,黑水鸡、灰野鸭不时游出嬉戏觅食,摄影爱好者王迎春忙着按下快门。“过去3年,越来越多的水鸟来这儿安家,这里成了它们筑巢繁殖的重要站点。”王迎春说。

作为禹城的“母亲河”,徒骇河(禹城段)全长37.9公里,涉及7个镇街,市区段达12公里。近年来,禹城将徒骇河生态修复列为重点,通过生态引水补水、建设人工湿地等措施,持续改善湿地生态,水质已接近三类水标准。如今,湿地公园有记录的鸟类达14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种,震旦鸦雀、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也在此现身,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水鸟天堂”。

水生态的改善,也让周边文旅焕发活力。在施女湖岸边,多个共享农场应运而生。今年32岁的窦光路是伦镇人,去年看中施女湖的优美环境与充足水源,租下17亩地建起共享农场。园内田垄整齐,原木栅栏将地块分成200余块“责任田”,统一编号标识牌点缀其间,既保留农耕野趣,又不失规范秩序。“我们采取自种和托管两种模式,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第一年纯利润超10万元。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人走进田园,参与到农事劳作中来,感受耕作的乐趣与收获的喜悦。”窦光路说。

水清则城绿,城绿则人悦。近年来,禹城在推进现代水网建设中,统筹管控河湖岸线空间,常态化整治“四乱”问题,持续改善河湖水生态,累计创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6条,市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5条。如今,沿线群众观水见绿、怡然漫步,真正实现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

兴水利——水润良田 村美民富

11月16日,从禹城城区驱车出发,沿环城水系堤顶路向西而行,蓝天白云下,河两岸景致格外“吸睛”:一座座水闸如卫兵般矗立,日夜守护着沿岸村庄与农田,涌动着蓬勃生机。15分钟后,尚务头分水闸便映入眼帘。

“以前浇地靠机井,一亩地得俩小时;现在修了大闸,沟渠也通了,浇地根本不用愁,电话一打,就会开闸往沟渠里送水,浇一亩地只要一小时。”今年42岁的王宁是尚务头村的种粮大户,种植面积达1400余亩,说起“家门口”的大闸和干渠,他打开了话匣子,“一年至少浇6遍水,光电费就省了近6000元,河水浇的麦子颗粒饱满,还能多卖钱。”

这座投资1700万元的尚务头分水闸,是禹城现代水网的重要一环,位于徒骇河右堤,兼具从徒骇河分洪与向丰产河引水的功能。如今,它通过“多引、远送、常流水”模式,为周边石庄、孙庄、于庄、李庄、赵庄等村庄提供农田灌溉水源,惠及村民千余户,让农田喝上“及时水”。

近年来,禹城在环城水系新建尚务头分水闸、邵庄闸、徐桥闸等11座涵闸,巧用拦蓄原理实现“水往高处流”——以尚务头分水闸为例,它能将徒骇河水源引入地势较高的环城水系,持续为环城水系补充“活水”。

在保灌溉的同时,如何让“治水”与“美村”同频共振,亦是禹城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禹城推动治水、活水、兴水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以“水美”点亮乡村美,以“水兴”带动产业兴,打造5个市级以上水利风景区,“水利+文旅”的效应日益凸显。安仁镇武庄村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村的渡槽文化公园,作为“两河牵手”一级节点,于今年4月底建成投用,成了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11月7日,站在武庄村西的引黄渡槽上,“河上有河”的奇观令人惊叹:脚下黄河水汹涌奔流,渡槽下徒骇河静静流淌。“这渡槽净宽18米、总长180米,设计流量120立方米/秒,至今保持着山东省横断面面积最大、引黄流量最强的渡槽纪录。”安仁镇党委书记窦黎明说,依托这一优势,市里规划建设渡槽时代记忆馆、武庄渡槽文化公园等景点,致力打造一处集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驿站。

“我们特地从禹城市里开车过来,既看到了‘立交河’的壮美景观,还采摘了甜瓜,不虚此行!”游客张新玲边尝甜瓜边赞叹,远眺徒骇河,红绿相间的道路、错落的绿植、缤纷的花卉,构成一幅秀美画卷。如今的武庄村,正借水网优势挖掘渡槽文化,完善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发展有机种植、采摘体验产业,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次,带动130余人家门口就业,带动周边50余个温室大棚拓展农事体验与采摘游。

近年来,禹城按照“一横两纵三环”框架推进堤防路网建设,实施“大禹治水”文化生态廊道、徒骇河堤顶路等工程,同步打造武庄渡槽文化公园、禹息故城文化公园等6个文旅教育基地,让水利工程兼具功能性与景观性,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以水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十五五’,我们将进一步抢抓国家加大水网投资机遇,积极推进生态河湖建设,让越来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王立彬表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榕 通讯员| 梁民 张伟靖 王迎春
编辑|孙芷琪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