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李慧善:锔活记忆

         



锔活记忆

□ 李慧善

前几天,在我家老宅子里,我又看到了父亲生前那个宝贝牙缸。缸身裂纹上,银色锔钉呈北斗七星状排列,与温润的瓷釉相得益彰,这么多年过去,依旧闪着幽幽光泽。锔匠老刘和他的“缝补”艺术,如流水般在我脑海中缓缓铺展。

老刘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锔匠。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故乡的早晨总笼着一层薄雾,当各家各户飘起米粥香气时,老刘的吆喝声便穿透晨雾响起来:“锔盆锔碗——锔大缸咧!”沙哑的尾音拖得老长,惊得檐下打盹的麻雀扑棱棱飞起,引得孩子们丢下碗筷,循声奔去。老刘挑着一副担子,两头的木箱随步伐轻轻晃悠,一头抽屉里整齐码着钻头、小锤、锔钉,另一头悬着小铜锣,走起来“当啷啷”地响,与吆喝声交织成乡村独有的晨曲。

听到吆喝,乡亲们纷纷走出家门,手里攥着破旧的锅碗瓢盆、大缸、茶壶等家什,请他修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生活用品都是家中的重要财产,陶瓷瓦罐、铁质器物一旦破损,经老刘的手总能恢复如初,重归生活。

父亲的宝贝牙缸,是他被授予解放军上尉军衔时发的纪念品,听说还是景德镇的正品。可这宝贝竟被大哥失手摔破。父亲心疼得直蹙眉,却没责骂半句,当即就去请了锔匠老刘。

只见老刘不慌不忙,先将碎瓷片一片片对得严丝合缝,仿佛在拼接一幅立体拼图。接着,他取出一根柔韧的牛皮绳,巧妙兜住缸底,插上细竹篾当绞棒,绳子绕两圈一别,再轻轻一绞——说也神奇,刚刚还七零八碎的牙缸,瞬间就被箍成完整的一体,纹丝不动。这手“绝活”,恰似给瓷器先穿上了一件贴身的“软甲”。

真正的“魔术”还在后面。他取出的钢钻本身就是件艺术品:弯树枝做弓,柔韧牛皮当弦,木制钻杆底端的钻头可随需求更换大小,顶端的钻帽便于按压发力。老刘一手稳稳握住钻帽,另一手如拉胡琴般来回拉动弓子,牛皮弦带动钻杆飞速旋转,发出“嗡嗡”的轻吟。在瓷面上钻孔是真功夫,力道轻了钻不透,重了则可能让瓷器彻底崩裂,全凭他手腕上的火候拿捏。待一侧钻出小眼,他便从铁盒里挑出合适的锔钉,像医生缝合前比对针脚似的,插进孔里在另一侧划好标记。等对称的小孔全部打好,他将那枚小小的金属锔钉按入孔中,小锤子“叮叮当当”几声脆响,敲得锔脚牢牢咬合在瓷壁上。最后用白灰一抹,裂缝踪迹全无,只留下一排整齐的金属印记,像给牙缸烙上了枚独特的勋章。

铁锅的修补则尽显粗犷豪迈。老刘支起小炭炉,风箱“呱嗒呱嗒”拉得欢,炉火“腾”地窜起老高,映得他满脸红光。坩埚里的碎铜块熔成金红的汁水,他戴上厚手套,左掌垫上隔热粉,右手钳起坩埚,手腕一翻将铜水倾入掌心。众人屏息凝神间,他已将冒着炽热火苗的铜水按向锅底破洞,棉布团紧随其后压上,“刺啦”一声黑烟腾起,铜水瞬间凝固成补丁,牢固得仿佛原本就长在锅上。这场景惊心动魄如杂技表演,孩子们都瞪圆了双眼,老刘却咧嘴一笑,抓起石灰抹匀补丁,仿佛只是完成了件再寻常不过的琐事。

记得有一年腊月,二婶捧着祖传的青花碗急匆匆找来,碗底的牡丹花上裂了道歪扭的缝。补瓷器是精细活,瓷质坚硬易碎,普通钻头根本打不动,需用特制的金刚石钻头——老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这个理。老刘拿炭笔沿着裂纹细细画出线路,细如银针的锔钉在他指缝间灵活跳动,像是在给碎瓷片“穿针引线”。待到天黑,那道裂痕上已缀满一溜小巧的梅花钉,补过的青花碗反而比原先多了几分韵味,愈发耐看。

最让孩子们津津乐道的,是村口李老爷子那口裂了缝的陶缸。老刘没用普通的直线锔法,而是亮出了看家本领——“鱼鳞锔”。他沿着裂纹,将数十枚黄铜锔钉错落排布,钉脚依次叠压,最终在缸体上呈现出一条金灿灿的鲤鱼,仿佛正要跃出水面。破缸不仅修好了,而且成了件寓意吉祥的艺术品,活脱脱一幅“鲤鱼跳龙门”的景致。

老刘的工具箱活像个百宝囊。我家铁壶漏水,他摸出块铁皮,比画着剪出两个铜钱大小的圆片,中间打眼后内外一扣,穿上铁丝头,小锤几记轻敲,一个浑圆的补丁便严丝合缝。二奶奶摔碎了陪嫁的胭脂盒,哭得伤心不已。老刘耐心拼合半日,最后掏出一把极细的锔丝,竟将裂纹补成了一幅疏影横斜的“梅染胭脂图”。二奶奶当即破涕为笑,说这陪嫁如今添了彩头,比从前更珍贵了。

老刘干活时从不藏私,嘴里总念叨着锔艺的门道:“瓷口对得齐,全靠手上劲”“打眼三分巧,七分在感觉”“锔子不在多,关键要吃牢”……日子久了,乡亲们也潜移默化地懂了点门道,虽不能上手,却都能品出这门“缝补”艺术的精妙。

如今物资丰盈,“锔活”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每当我看到家中那个带着北斗七星锔钉的牙缸,眼前总会浮现老刘专注的神情、灵巧的双手,以及那“弓子钻”嗡嗡的吟唱。他用一双巧手和一颗匠心,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为我们缝合了破碎的器物,守护了珍贵的记忆,更在寻常物件上,铸造了永不褪色的艺术与温情。老刘,不只是个手艺人,更是我童年世界里那位能让破镜重圆、让遗憾绽放光彩的“修复之神”。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