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含笑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提出鼓励中小学上下午各安排30分钟大课间。这一措施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众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纷纷点赞。这不仅是对“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要求的具象化落地,更是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深刻回应。
近年来,校园中的“小眼镜”“小胖墩”问题尤为突出,脊柱侧弯等健康隐患逐年低龄化,近视率和肥胖率上升的问题亟待解决,而这背后正是日常运动缺失的深层症结。此前不少学校因学业压力压缩课间时长,10分钟的休息仅够如厕、饮水,学生根本无法开展有效运动。《意见》直面青少年健康的现实困境,明确的“上下午各30分钟”标准,为运动提供了关键保障。内蒙古将其与眼保健操结合,确保课间活动“实打实”不缩水;河南宝丰县推行规范大课间后,当地学生肥胖率、近视率分别下降0.67%和1.55%,体质健康优良率升至71.83%。都印证了充足的课间运动不仅是体质提升的“加速器”,更是健康防线的“守护者”。
延长课间时间、增加大课间活动,远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多玩一会儿,它承载着多重教育功能。从学习效率维度看,适当的课间活动,能通过身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补充氧气,从而快速恢复注意力,让学生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从育人角度看,课间活动还承载着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规则意识、人际交往等多重功能,是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途径。比如在拔河、集体跳绳等的团体运动中,学生还能够在相互配合、分工协作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与同学的交往互动中,也能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可以说,一个小小的课间活动,就是一个微型的“五育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全面发展。
好政策关键在落实。确保“双30分钟大课间”不流于形式,需要多方共同发力。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加大体育教师招聘力度、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教练员等方式来增强体育师资配备;同时还要完善校园体育实施及安全管理制度,做好日常管理、体育运动、公共安全事件等方面风险评估和预防,保障好学生在课间活动时的人身安全。家庭方面,也要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家长要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健康是学习基础”的理念,将运动视为家庭共同的生活方式,不再用“报补习班”挤占孩子的运动时间,让孩子从小感受到“运动和吃饭、学习一样重要”。社会方面,既要畅通监督机制,可以通过设置“监督热线”“意见反馈箱”等方式倒逼政策落实,又要积极营造氛围,通过公益广告、主题宣传等形式,破除“重分数轻体质”的功利化思维,让“孩子的奔跑身影比成绩单更重要”的理念深入人心。
学生体质强健,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民族的未来。期待各地以此次政策为契机,因地制宜细化方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大课间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让青春的活力真正在运动中绽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