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挑大梁·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 | 铁营镇:盐碱地里蹚出共富路

初冬,乐陵市铁营镇的田间渐趋安静。皇尊蜜梨园内果实摘完,果树进入休眠期;水蛭养殖基地内,一串串水蛭被整齐地高挂晾晒;庭院经济配套车间里,工人们手脚麻利地加工扇贝笼子,笑声与机器声交织成曲。这片曾让人发愁的盐碱地,如今正涌动着乡村振兴的活力。

作为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铁营镇衔接推进区紧依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覆盖3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在推进区建设中,铁营镇坚持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两手抓”,以衔接资金为引领,撬动行业资金、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重点实施西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皇尊蜜梨产业发展、泥鳅标准化养殖、庭院经济配套车间、村居改造工程等建设项目,变盐碱地为“聚宝盆”,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聚合力

“产业旺、村庄美,关键在党建引领。”铁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鹏飞介绍,以推进区项目建设为契机,铁营镇启动“雁归工程”,成功回引3名在外优秀人才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2名在外优秀人才担任村“两委”班子成员,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以前村里项目推进总遇阻力,现在有了带头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六星塬村西堡人孙连军就是返乡人员之一,2016年,他响应“雁归工程”的号召返乡创业,发展泥鳅养殖特色产业。2019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开始积极推广泥鳅养殖带领村民致富。

以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为契机,孙连军带领村民整理了80亩闲置坑地,建起高标准泥鳅养殖基地。目前,基地建有6个标准化养殖池塘,1个1000平方米的泥鳅育苗车间,建成了西堡泥鳅标准化养殖基地,年产值可达120万元。带动30多位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集体每年增收12万元,真正实现村民、合作社、村集体多方共赢。

“和很多回乡任职的老乡一样,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家乡焕发新的活力,让村民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感觉很自豪。”如今,孙连军依然干劲十足。

为让各类项目建设更合民心,铁营镇推行“阳光党务”,以各党支部为核心召开座谈会50余次,围绕村庄规划、项目推进广泛征求意见,确保项目实施全面监管。“村里要建庭院车间时,村干部开会询问大家的想法,还组织我们去外地考察,这样的项目我们肯定支持。”大白张村村民张洪福说,村里利用废弃宅基地建设扇贝笼加工、手工编织产品加工车间,不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资金保障是项目落地的关键。铁营镇以衔接资金为引领,通过市级统筹整合国企、行业部门及社会资本,成功撬动专项债券、银行贷款等各类资金5.6亿元,17个项目密集落地推进区。其中4560万元衔接资金项目已全部验收合格,资金拨付到位,真正实现了“小钱撬大钱、资金变资本”的效应。

村居焕新暖民心

“以前村里路不好走,污水靠渗,现在自来水清澈,污水进管网,晚上路灯亮堂堂,日子越过越舒坦!”11月14日,大白张村村民张雪玲推着婴儿车在文化广场上散步,指着整齐的民居和崭新的健身器材,脸上满是笑意。

她说的村路,曾是一条坑洼不平的土路,如今已硬化成水泥路,两侧还铺上了花砖,连通着家家户户。

人居环境的焕新,得益于铁营镇“内外兼修”的连片打造。推进区建设以村居改造工程为抓手,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村内塘沟、畜禽养殖粪污等生产生活废弃物清理,实施道路建设提升、排水设施建设、路灯照明、村庄绿化、弱电改造等,并同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净化、亮化、绿化”行动,粉刷墙体、修补路面、增设休闲设施,让村庄“面子”靓起来、“里子”实起来。

聚焦生态宜居,推进人居环境美化和基础设施硬件建设提升,铁营镇先后在推进区内11个村新修道路11.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100余盏、铺设污水管道1.6万余米,打造文化墙、景观墙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长廊800余平方米,栽种绿化苗木1万余平方米。

与村内环境变化一样,村外也在变化。“连接村子的路翻新了,现在出村的路不仅平坦了,路面也由原来的4米拓宽到了8米,卖梨再也不用担心大货车进村难的问题了。”大白张村皇尊蜜梨种植户张寿芹高兴地说。

村民生活环境改善,生产难题解决,打开了强村富民的突破口,也为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提供了保障。铁营镇实施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工程,着力建设“一老一小”活动阵地,不断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软环境,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产业联动破瓶颈

“今年的蜜梨卖得不错,明年要在此基础上,加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做成产业。”大白张村党支部书记张忠华介绍,皇尊蜜梨产业基地是铁营镇结合盐碱地特性打造的特色产业项目之一,如今已成为村民家门口的“致富车间”。

立足盐碱地实际,铁营镇精准布局西瓜标准化种植、皇尊蜜梨培育、泥鳅标准化养殖及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项目,在育苗技术研发和设施配套上加大投入,打通产业发展堵点。

为让村民共享收益,铁营镇创新“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项目建成后确权到村,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经营,从供需、培训到采摘、销售实现“四统一”,让村民既拿薪金又分股金。

走进铁营镇南营村的水蛭养殖基地,防逃网、增氧设备、循环水系统等现代化养殖设施一应俱全。“我们通过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深度合作,以科技创新重塑水蛭产业,构建‘技术研发-中试转化-规模养殖-加工销售’全链路体系。”基地项目负责人贾澎介绍,因水蛭唾液腺分泌的天然抗凝物质“水蛭素”是凝血酶特异性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用价值极高,市场供不应求。

眼下,基地正计划在周边不断扩大繁育、养殖规模,提供专业化的养殖技术与各方面支持,与政府共同打造“基地+合作社+个人+药企(回收)”的模式,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增收。

盐碱地长出“致富果”,旧村落变身新家园……一幅党建强、产业兴、村民富的画卷在铁营镇徐徐展开。“我们会继续探索新路径,让衔接推进区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窗,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铁营镇党委书记王建表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胥爱珍 通讯员|苏安矗 徐含笑 臧晓园 编辑|尹晓燕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