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楠楠
近日,浙江杭州公开征集“温暖1厘米”城市温暖细节案例活动在网络上走红,赢得网友点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1厘米”调整,恰恰丈量出一座城市的民生温度;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恰恰折射出深厚的为民情怀。这些治理举措虽小,却在解决群众“关键小事”的同时,让城市更有人情味和归属感。
为解决老旧小区居民的安全焦虑,将燃气管道外挪40厘米;为缓解上班族的通勤压力,增设“5分钟接驳巴士”,为呵护轮椅使用者尊严与孩童笑容,而精准调低12度的公厕镜面;为让老人行走时掌心有所依托,而安装的黄色楼道扶手……这些细微的改进,实则上是将公共资源精准投向群众最迫切、最真实的需求。这不仅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痛点”,更在一次次具体的关怀中,构建起市民与城市之间的情感联结,推动群众从被动的“获得”升华为主动的“认同”。
无论是邀请小学生参与设计既充满童趣又格外醒目的“儿童友好斑马线”,还是基层干部亲身体验外卖骑手工作,以60天的奔波为骑手驿站选址与功能优化提供依据,都体现出治理方式从“凭感觉决策”到“以共情推动”的演进。这种“将脚踩进泥土里”的调研,不仅提升了政策的精准度,更超越“合法合规”的刚性底线,融入“合情合理”的柔性智慧,架起决策者与市民之间共情的桥梁。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条规执行,而是带着温度理解需求、带着智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实践,深刻彰显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城市温度的提升。
通过案例征集这一创新机制,政府打破了传统治理的壁垒,动员市民、社区、企业、游客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全民提需求、共商解难题”的开放治理新格局。这一“开门搞治理”的模式,既确保了治理举措更贴近实际需求,也推动了市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在互动中增强了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杭州的实践揭示出一个深刻道理:当城市管理者愿意俯身关注那“1厘米”的差异,耐心倾听每一个微小的民生诉求,城市才能真正成为宜居、有魅力的幸福家园。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