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瞿杨生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了全国多地出现的“试吃卡”新型骗局。诈骗分子仿冒知名超市品牌,向居民投递制作精良的“品质生活体验卡”,以“连续7天免费配送鸡蛋、牛奶等生活物资,全程0费用”为诱饵,诱使群众扫描二维码参与活动。一旦扫码,受害者便会陷入精心设计的诈骗陷阱,个人信息遭窃取,进而被诱导下载恶意软件、加入所谓“福利群”,最终蒙受经济损失。
这类骗局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关键在于利用了人们对“免费福利”的天然好感。诈骗分子通过冒用知名超市的品牌信誉,让这张凭空出现的“馅饼”显得真实可信,并将骗局包装成“送温暖”的公益活动,用“鸡蛋牛奶”这些贴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降低人们的心理防线。这种从“利”字入手的话术设计,使其隐蔽性和危害性大大增强。
剖析这类骗局的运作机制,可见其环环相扣的诈骗链条。整个过程始于诱人扫码,这是通往陷阱的关键入口,随后以“核对领取资格”为名收集个人信息,完成数据掠夺的第一步,进而诱导受害者进入封闭的交流环境——下载特定App、加入微信群。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诈骗分子往往会先施以小利,如发放小额红包或寄送廉价礼品,以此来巩固信任,为后续的刷单、做任务等更大规模的诈骗行为铺平道路。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如同温水煮青蛙,待受害者醒悟时,往往已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面对不断升级的诈骗手段,社会各方需要形成合力,构筑全方位的防诈体系。个人层面,应牢固树立“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底线思维,对任何未经核实的“免费福利”保持本能般的审慎。社会层面,商家应主动承担起品牌保护责任,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消费提示;社区、物业也需要加强管理,堵截诈骗卡片的投放渠道。
纵观这类骗局的运作模式,不难发现骗子的伎俩万变不离其宗,无非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和信息的落差。当“馅饼”凭空而降时,我们更需多问几个为什么,用理性的思考刺破诱惑的泡沫,保持清醒的头脑,多一分审慎,多一次核实,就能有效识破隐藏在“免费”背后的陷阱。只有让防诈意识真正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才能在这场与诈骗分子的较量中守住财产安全与生活安宁。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黄晓龙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