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壮志,勇攀高峰;心怀家国,情系梓桑;承续文脉,绽放荣光。”今年8月,一场别开生面的“2025年高中毕业生集体谢师典礼”在曲阜孔庙举行,为千年礼制注入时代新韵;“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9月,全市千所校园同步举办敬师礼活动,诵读声与编钟鼓乐交织,回荡在孔孟之乡的校园中……这既是尊师重教的薪火相传,更是济宁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育得满园芳菲的生动写照。
古礼新韵
仪式感中激活文化生命力
正衣冠、行拜师礼、呈感恩卡……9月8日上午,济宁市2025年秋季敬师礼在济宁孔子学校拉开帷幕。与此同时,全市近千所中小学同步开展2025年秋季敬师礼活动。活动采用“主会场示范+分会场同步”模式,构建起高效联动机制。市级层面以孔子学校为主会场打造标准化样板,为14个县市区提供可借鉴的实施框架;各县市区则结合实际,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活动场景。
“在教书育人的讲台,在每一个需要我们的地方,一路踔厉奋发,一刻初心不忘……”在曲阜市明德学校敬师礼现场,师生共同诵读《共赴未来》,声情并茂的诵读让现场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敬师礼不只是一个仪式,更是文化的传承。敬师不是‘要做什么大事’,而是‘能做什么小事’。比如,上课不走神,是尊重老师的课堂;主动对老师说‘您辛苦了’,是尊重老师的付出。”曲阜市明德学校八年级学生孔朵儿参加完敬师礼后,深有感悟地说。
以礼载道、以文化人。济宁创新诠释古礼内涵,将传统拜师礼升级为契合时代的敬师礼,推动“尊师重教”价值观念深入人心。目前,全市1000余所学校开发“敬师礼+”校本课程,依托传统文化延伸“敬师”内涵,这一活动逐渐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载体,生动展现对师道尊严的礼敬与传承。
六艺焕新
课堂内外绽放千年智慧
敬师礼的成功实践,正是济宁以“礼、乐、艺、诵、武、游”等“新六艺”为抓手,推动传统文化在校园全面落地的生动缩影。“只需一张宣纸、一瓶墨汁,就能让金石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纸上,这就是金石传拓技艺……”在微山县第三实验中学的非遗课堂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敬昌正绘声绘色地向学生们讲解金石传拓的起源。在鱼台县第三实验中学,学校聘请涵盖澄泥砚、葫芦烙画、蒲编、麻绳编织、毛线钩织等技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公益指导教师,为学生带来了不同体验的非遗课程。如今,拓印、山东快书、鲁绣等种类丰富的非遗课程已在全市多所学校开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更让传统文化基因融入学生成长历程。与此同时,经典诵读已成为济宁校园里的日常活动。全市中小学积极开展《论语》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开设情景剧、制作领诵视频、编排“课文皮影戏”等形式,以经典启迪人心,在校园内营造浓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与先贤“对话”,零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知行合一
“行走的课堂”拓宽育人沃土
现如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妙内涵早已融入百姓生活,因此在校园之外,越来越多的研学实践成为衔接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创新形式,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识、收获新知。
依托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济宁在20余处文化场馆建立研学基地,并精选推出“跟着孔子去研学”等多条精品线路,打造明故城、尼山夜游、蓼河夜游等新场景,让历史文化资源可感、可触、可体验。
济宁天立学校的研学课程则将儒家文化足迹与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相结合,构建“文化根脉+精神传承”双线育人模式,让传统与当代交相辉映。
在汶上县组织的一次传统文化研学活动上,学生亲身体验手抄《论语》、活字印刷等项目,沉浸式感受儒家文化,实现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学校一名德育老师更是感言:“当孩子们亲手触摸到竹简时,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可感的生命记忆。”
以济宁为目的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来到孔子故里、圣人脚下,研习传统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士不可以不弘毅”……曲阜万仞宫墙下,山东省第十二届“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暨“国学小名士”研读经典济宁站活动现场,来自山东16市的“国学小名士”们,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国”字飞花令对决。
历经十二载深耕不辍,济宁已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教研跟进、专家指导,学校主体、家校合作”的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机制,济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形成以“课程整体开发、教学实践创新、活动体验拓展、情境环境浸润、项目研究引领、家校社政共育”为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当古老的编钟声在校园回荡,当经典的诗篇从学生口中脱口而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新韵”,在济宁的校园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终将育得桃李芬芳,满园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