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AI赋能,看“老树”如何绽放“新花”


张建华

T台上,代码织就的华服流光溢彩;车间里,机械臂跳起精准的“无声芭蕾”,2025年山东纺织服装产业“AI赋能”盛会上的这一幕,不仅是创意与技术的交融,更勾勒出鲁西北小城夏津的转型之路。

从“银夏津”的百年传奇到600万锭纱线的深厚根基,这棵纺织“老树”,正以AI为“新枝”、数据为“养料”,悄然绽放出新质生产力的“繁花”。

产业大脑,以数据为根,织链成林。“政府+协会+国有平台”共建的“产业大脑”,如一位智慧的园丁,以数据为根,将百余家上下游企业,培育成一片产业森林,破解中小企业“散而不强、集而不群”的困境。“以前采购像‘赶集’,价格凭运气;现在‘线上团购’,议价权攥在自己手里。”一位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关键变化。

上线未满一年,纱纤亿的“纺织产业互联网平台”,交易额便突破3.7亿元,串联起超百家上下游企业。这条“数字运河”上接新疆棉田的“活水”,下通江浙市场的“蓝海”,不仅让每吨成本减少200元,更让库存周期提速10天。数据为“养料”,让“散沙”般的中小企业生长为一片“产业森林”。

“智能工厂+绿色智变”,以AI为枝,抽新吐绿。走进华源生态的立体车间,“千人纱、万人布”的喧闹已成过去,机械臂在空中划出精准弧线,完成一场“零误差”的生产接力。每万锭用工从50人降至10人,效率却提升超30%。陵城区的AI“验布官”,更是凭借其“火眼金睛”,以像素级检测将品控推向新维度。

这AI新枝,更浸润着绿色生机。鸿泰鼎的莱赛尔纤维,点“木”成“金”,让坚硬木片“吐”出柔韧如丝的环保材料,溶剂回收率高达99.7%;全县超七成规上企业屋顶铺上光伏板,让曾经的“电老虎”畅享绿电红利。当“0棉结”纱线成为爆款,AI为新枝,既让传统车间“长”出“高效新布”,更让“夏津纱线”的金字招牌,焕发出新时代光芒。

“产学研+桑产业”,以科技为蕊,开花结果。产学研协同如“光合作用”,为“老树”注入新的生长能量。东华大学攻克木棉纱可纺性难题,院士工作站研发适配高端纺织的“智慧纤维”,夏津与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共建全国首个县域纺织互联网平台数字园区,彻底缩短了前沿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距离。

而科技之花,不仅绽放在高新的车间,更盛开在古老的桑田。夏津依托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AI技术挖掘“桑文化+”IP:智能检测优化种植、数字建模设计文旅、大数据匹配食品与医药产业链,让古桑树结出“生态新果”,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为绿色新质生产力提供鲜活样本。

链长护航,以协同为脉,共育花园。德州以“链长制”打破行政壁垒,更以“AI”为协同纽带:夏津用产业大脑夯实根基,陵城靠AI验布官专攻技术,禹城借智能材料研发深耕上游,德城凭数字车间领跑智造……一张“AI+区域分工”的创新网络已然织成。在此合力下,“核心区开花+卫星园滋养”的格局蔚然成林。

“老树”从不缺生命力,缺的是唤醒生机的“新枝”。而AI正是那破茧而出的“新芽”,唯有扎根产业厚土、沐浴协同阳光,才能花繁叶茂。前行路上,中小企业仍面临数字化门槛与人才短板,亟待普惠工具、精准政策与人才培育等体系化支持。当数据成为根系、科技化为花朵,这些历经风雨的“老纺车”,每一次旋转,都将编织出迈向世界的壮丽图景,让传统产业的“老树”,花满枝头、硕果累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