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钟毓
临近年终岁尾,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犯罪持续高发,已成为侵害群众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顽疾。从冒充公检法到虚假投资理财,从刷单返利到“杀猪盘”情感诈骗,诈骗手法迭代翻新,隐蔽性与迷惑性层层加码,让不少群众防不胜防。如何筑牢反诈“防火墙”,守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已然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必须答好的关键考题。
电信网络诈骗绝非简单的治安案件,而是一道牵涉多方的复杂社会治理难题。其背后,是黑灰产业链的盘根错节、公民个人信息的非法泄露,以及部分群体防范意识的“短板”与心理防线的“软肋”。面对无孔不入的诈骗陷阱,仅靠公安机关“单打独斗”式的事后打击,显然难以根治顽疾。唯有构建“全社会参与、多领域协同、全方位覆盖”的治理新格局,方能形成标本兼治的合力。这要求我们既要以雷霆之势打好反诈“攻防战”,更要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打好浸润人心的“持久战”,从源头之上铲除诈骗犯罪滋生蔓延的土壤。
提升反诈治理效能,核心在于织密“技术防控+精准宣传”的双重防护网。技术防控是前置预警的“电子哨兵”,相关部门需持续迭代升级大数据预警模型,对可疑通话、转账行为进行精准识别和实时干预,为潜在受害人架设“电子护栏”。金融、通信行业则需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清理“睡眠账户”、阻断非法资金通道,扎紧制度的篱笆。宣传引导则要告别“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转向“精准滴灌”的精细服务:社区网格员需聚焦老年群体,用“身边事”讲解“保健品诈骗”“以房养老”等骗局的套路;学校要通过主题班会、情景模拟等形式,帮学生认清“游戏装备交易”“粉丝应援打赏”等陷阱;企业更要针对财务人员开展专项培训,严防“冒充老板”“虚假合同”等定向诈骗。唯有让反诈知识精准触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才能使其成为人人必备的“安全技能”。
良策贵在落实。反诈工作要避免流于形式,关键在于凝聚社会各方的协同合力。政府层面需强化顶层设计,将反诈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信息壁垒,推动公安、金融、通信、网信等部门力量整合、联动处置,形成“攥指成拳”的打击合力。社会层面,媒体要承担起宣传教育主阵地的责任,不仅曝光典型案例,更要普及防骗知识,营造“人人识诈、全民反诈”的浓厚氛围。家庭与个人层面,每位公民都应主动学习反诈知识,克服“贪利”和“畏惧”心理,做到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更要主动成为反诈“宣传员”,将防骗知识传递给家人朋友,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家庭反诈防线。
反诈从来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人民战争”。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投身全民反诈行动。唯有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彻底斩断诈骗产业链,让“天下无诈”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真正为自己和他人的财产安全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