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49年的肖吉木,是我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最近,70岁的他完成了自己回忆录的写作,名字就定为《岁月如歌》。像肖吉木一样,我市有一大批共和国的同龄人见证了新中国70年发展的辉煌历程,见证了广大德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过上了幸福生活。
70年来,德州各级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发展经济,加快城乡建设,推进各项改革,着力改善各项民生事业,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如同芝麻开花节节攀高。70年来,德州各级党组织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各项政治民主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再建新功的积极性。
2018年7月1日,我市召开新时代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暨“担当作为好书记”“干事创业好班子”表扬奖励大会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了幸福日子
1946年6月,德州宣告解放,设置德州市。自德州回到人民手中那一天起,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和组织下,迸发出了极大的热情,支援前线、恢复生产、剿匪治乱、防汛救灾……忘我投入到火热的新中国建设中。1949年,渤海区二专署所属10县(市)涌现出送子、送郞参军模范3800多个,参军人数达23万多人。
中共渤海军区党委积极发展党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在许多空白村建立党的组织。1949年11月13日,中共德州市首次代表会议召开,会议传达了渤海区党委关于机关整编节约方案的精神,讨论并通过了《德州市党的工作报告及今后工作方针》的报告。当年年底,中共渤海区党委发出《关于公开党的指示》,指出中共已成为全国执政的政党,要求各级党组织、党的工作和每一个党员接受群众的监督、批评,更加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提高党员与群众的觉悟水平。1950年,经中央批准,撤销渤海区党委、渤海行政公署,建立中共德州地方委员会和德州专员公署,那一年德州地区共有党员68380人、党支部4998个。
党组织的建立、巩固扩大掀开了德州发展崭新的一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德州大地。1979年,德州地区农业工作会议召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农村经济政策,大力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底,德州全区农村普遍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0年,德州地区棉花单产、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区植棉230万亩,棉花总产10.02万吨。1981年,德州粮棉再获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171.17万吨,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79年增加14.6万吨;棉花总产16.96万吨,再创新高。至此,德州地区结束了20多年吃国家统销粮的历史。
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1987年1月,德州地区开展“新时期共产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大讨论。到年底结束,全区99.4%的党支部和95.5%的党员参加了大讨论,共召开各种类型的讨论会43263次,写出讨论稿40842篇。各级党组织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引领思想解放,扎实推进各项改革,掀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热潮。1988年,德州地委召开工作会议,提出以改革为动力,推进科技进步,在调整中求效益,在收紧中求发展,强化农业基础,突出工业重点,生产、流通一齐抓,确保工农业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是年德州地区工农业产值达到88.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57.6亿元。1998年,德州大地掀起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的热潮,德州市委出台文件,要求市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放开搞活、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展开大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狠抓落实,确保市委、市政府各项政策措施顺利实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以高的站位、严的标准、实的举措、好的作风,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德州工业、农业、商贸、城市建设、民生事业、对外开放协作、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跃上了新台阶,人民群众收入大幅增长,幸福指数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80.3亿元,人均GDP达到58252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61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6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64元。
举旗定向,领航德州发展阔步前行
今年71岁的张国华是宁津县保店镇红庙李村党支部书记,1971年入党,他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精心保留着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3年来的村委会议记录和村账单据,他先后荣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农村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党的建设和领导是指路明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德州市不断强化党的理论指导,加强自身建设,点亮指路明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德州各级党组织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立足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工作思路,保证了经济社会沿着正确的道路阔步前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德州百业待兴,建设面临种种困难。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克服困难,战胜了各种破坏活动,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中流砥柱。1950年9月,德州地委召开整风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关于整风的指示及地委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计划:会后,组织德州地区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社会发展简史》《共产党员的八项标准》和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文件等材料,提高认识,端正态度,随后在全区开展了整风运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揭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从此,德州地区各级党组织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拨乱反正,逐步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
“1978年,我正好20岁,那一年,我成立了一家缝制体育运动垫子的家庭作坊,从此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变,没有共产党、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就没有今天的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更没有我现在的美好生活。”今年61岁的泰山体育产业集团董事长卞志良深有感触地说。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后,德州地委、行署带领全区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确立了“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开放开发两大战略,全面开放,内引外联,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从此,德州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思想解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发展的力量就会喷涌而出。德州各级党组织历来重视党员的学习教育、培训管理,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加强学习,广泛讨论,掀起轰轰烈烈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热潮。从2010年4月开始,全市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确定了“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主题和“创先争优、做兴德先锋”载体,1.2万个基层党组织、27.9万名党员在日常工作中创先进、在本职岗位上争优秀、在关键时刻显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举旗定向,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好改革开放政治关。
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引领改革创新潮
党旗红,企业兴。9月23日,记者走进位于陵城区经济开发区的德州恒丰集团,到车间看党员示范岗、看党建活动室,听企业发展情况介绍,深深体会到党建就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创造力。仅用11年时间,恒丰集团实现了从濒临破产到全国行业龙头的超常跨越,目前纺纱能力达到300万纱锭,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恒丰速度”“恒丰现象”。“在恒丰集团,共产党员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是最鲜艳的旗帜、最能干的尖兵,用行动播撒力量和希望,凝聚起信心和勇气,使集团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发展。”恒丰集团党委书记赵秀珍说。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70年来,德州不断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加强城市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来,我市全面推行农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建立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监督考核管理体系,让农村党组织书记有干头、有奔头、有盼头,真正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牛鼻子”。市财政一次拿出3亿元,全市投入6亿元,全面加强村级办公服务场所规范化建设管理,全部达到“产权自有、面积达标、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使用充分”标准,彻底改变了村级没办公场所的局面。选派3轮共336名市直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选派79名机关干部到基础薄弱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为贫困村打造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目前,德州共有党组织19869个、党员295487名。
我市扎实推进城市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先后召开全市城市基层党建暨城乡网格化管理工作会议、全市基层组织建设专题会议。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采取配建、共建、调整等方式加大建设力度。全市134个乡镇(街道)、12个省级以上园区全部成立综合党委,兜底管理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不断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每个街道设立党建办公室,配备不少于3名专职工作人员。
人才工作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市上下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市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先后出台人才政策“黄金30条”“人才改革25条”“乡村人才振兴20条”等政策措施。全市人才总量不断壮大,先后有2356人次入选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人才工程;柔性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853人,其中两院院士56人;实施“十万大学生引进计划”,集聚大学生7.88万人。人才平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成功创建国家级引智试验区、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国家级“高端人才引领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成功举办3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各类企业创新平台达到1360家。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建成人才公寓91.3万平方米、1.37万套,其中乡村人才公寓8.34万平方米、1575套,建成高水平人才综合服务中心,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蔚然成风,为我市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人才动能。
记者|杨德林 通讯员|李培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