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州历史上的大儒董仲舒身上汲取廉政智慧
董仲舒廉政思想36则(6-9)
作者:郭付军
编者按 市委办公室副调研员、历史学硕士郭付军,作为德州“清风智库”成员,多年来致力于廉政文化建设,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廉政教育资源,汲取廉政养分,通过对董仲舒“以德治国”思想的悉心研究,撰写了《董仲舒廉政思想概述》一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董仲舒廉政思想36则》,以期丰富和充实我们的廉政理论,为今天的廉政建设提供新的参考和帮助。本报自今日起全文连载,以飨读者。
——2019年11月22日
6.穿衣要做到“衣欲常漂”
为激励意志、修养身心,儒家不主张追求过多的生活享受,“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不求舒适,以此作为修身的方法。董仲舒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君子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修身要求。
董仲舒提出了穿衣方面的养生要求:“凡养生者,莫精于气,是故春袭葛……衣欲常漂”。
这儿的“葛”,即葛布。葛是多年生蔓草,其茎的纤维所制成的织物叫葛布,俗称“夏布”,质地细薄。以葛为布,自古有之。在先秦以前,人类用葛藤纤维进行纺织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自周以来,历代贡赋,尤以广东之葛为有名。至今,布朗族的服装纺织原料仍然有葛线麻,特别是双江县邦丙乡布朗族妇女善织葛布,远近闻名,被云南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韩非子·五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史记·太史公自序》:“夏日葛衣,冬日鹿裘。”由于葛布质地细薄,透气性好,所以多用来制作夏天的衣服。衣服透气性与保暖性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指标。面料内的空气可以有一定流动性,以调节潮湿闷热。但同时又不能流动性太好,不然就会带走过多热量。夏天衣服的功用主要是用作遮羞和美观,葛布制作夏衣,爽身适体,应是最好的选择。
衣服经常浣洗也是养生的要求,特别是贴身的衣服,更要经常换洗。因为皮肤的分泌物和汗液、皮屑、灰尘等同时混合附着在衣服纤维里,若不及时清除,可使衣服逐渐被酸化而变黄。特别是夏天,若被汗液浸渍的衣物不及时更换或清洗,就会造成霉菌滋生,从而导致人得花斑癣等疾病。
7.饮食要做到“臭味取其胜”
董仲舒认为自然界随季节变化交替生长出适宜节气的美好食物,人们也随之食用这些美好食物来滋养身体。他说“冬,水气也;荠,甘味也。乘于水气而美者,甘胜寒也”。冬天是水湿之气最盛的季节,荠菜是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生长的植物,适应冬气,味道向甜,所以冬天吃荠菜这种甜味食品,可以达到御寒的效果,这是冬季养生的饮食方向。“夏,火气也;荼,苦味也。乘于火气而成者,苦胜暑也”。夏季火气旺盛,荼这种苦菜是适应夏季火气生长的植物,说明苦味可以抵御暑热的侵袭,所以,夏季要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
总的要求是“春秋杂物其和,冬夏代服其宜”。春秋两季,气温适宜,阴阳平衡,万物生长成熟,应当掺杂食用各种味道的食物,冬季和夏季则食用本季节内适宜生长的食物,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天地的正气,来滋养人的真元之气,即为“常得天地之美”。
他强调选择食物与季节的一致性,这种思想符合人类长期形成的习惯。冬天御寒,多吃含糖分、脂肪等能量较多的食物;夏天防暑,多吃瓜果蔬菜等能量较少的食物,是最普通的常理,也是最重要的养生方法。
在食量上,要做到“食欲常饥”。吃饭不要过饱。他说:“人的内脏太实,体内之气就不会通畅;内脏太虚,体气就不充足。生活在过热的环境中精气就消耗多,生活在过寒的环境中精气就郁积不通畅。过于劳累,气就难进入体内;太安逸,体内的气就阻滞不通畅。发怒时则气高扬,高兴时则气分散,忧愁时则气发狂,恐惧时则气沮丧”,这十种情况,都是损害人体真气的,不符合中和的原则,不利于养生健体。
8.居住要做到“居处就其和”
董仲舒认为,居住环境应该体现“和”的要求。这种适宜的环境不偏阴不偏阳,不冷不热,不湿不燥。夏天居住在凉爽的地方,秋天要躲避肃杀之风,冬天避开过度潮湿的地方。
当时没有现代的冷暖设备,怎么才能做到“和”的要求呢?他认为应通过房屋的高低宽窄来调整,他说:“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圣人弗为,适中而已矣”。台子太高,阳多干燥;房间太大,阴多潮湿。这两种情况,一是偏阳,一是偏阴,都跟“天地之和”相违背。所以圣明的人都不会做这种选择。他们居住的房屋都要求“适中”,即不高不广,才能达到“天地之和”,有益于养生。
古人说:“屋大人少切莫住。”这是符合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因为人在适当空间会出现“幽闭”的感觉,很容易入睡,睡眠质量更高。现在我们的房间格局也是这样,客厅比较大,适合“高谈阔论”,而卧室则是私密空间,适当的面积就可以了。古代的皇帝高高在上,广厦千万,但自己的卧房并不大。
古今同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并非房子越大越好。面积太小也不行,空气不流通,宅气凝滞不畅,对身心都有害处。
9.行动要做到“体欲常劳”
董仲舒看到了运动对于养生的重要作用,他主张身体要经常活动,不能长久地怠惰不动,更不能长期处于“逸居”的状态,而“常劳”则有利于生命的保养。
他说:“鹤之所以寿者,无宛气于中,是故食滞。猿之所以寿者,好引其末,是故气四越”。
鹤长寿的原因是体内真气流畅不郁,吃了食物不会滞留胀闷,所以身体轻盈敏捷。在鸟类中,鹤的确算是长寿的,有的能活到50岁至60岁。据说,人们从没见到过鹤的尸体,又加以体态飘逸雅致,舞姿优美动人,一直被作为长寿的象征。
古人说“猴寿八百岁”。特别是猿猴,面似老人,四肢修长,身体灵动,善于攀援,真气通过肢体运行不息,被视为长寿的象征。
鹤、猿长寿的原因都是因为“引气于足”,通过运动,把体内之气引向四肢,达到“动而不滞”的目的,生命质量自然就会提高。(未完待续)
(原文刊载于《德州日报》2019年12月6日德周刊3版往事)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