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暑
文|张洪崑
小暑是远房亲戚
一年来串一次门
惊雷是她的小脾气
她拎来雨水、闪电
担来温风
小暑席地而坐
瓜果点燃唇齿的欲望
百草丰茂成全了相思
假如,你要问
小暑长得啥样
那我告诉你——
荷香是她的气息
莲叶是她的舞裙
她扭动迷人的小蛮腰
蹭足了热度
引来蛙声一片
暑 天
文|段兴君
斗指辛、丙,
水火极至交融。
水的肆意,
江河横流,
万物充盈;
火的热烈,
天地蒸笼,
人间炽烤。
万物——
在水与火的攀缘中有了高度。
生灵——
在水与火的淬练中蜕变、升腾!
六月里的日子(外二首)
文|孙瑞柱
枝上,蝉的喉咙
辗转折叠
潮湿的声音
铺开,夏的季节
蝉的喧嚣
与树的静默,对峙
六月里的日子
低垂无语
背 篓
光阴荏苒
风雨积淀成岁月
那缕曾经的光
路过窗前
布满尘灰的背篓
悬于檐下
父亲的腰背
弯成,新月如钩
针 线 筐
用柳枝编成的线筐
盛满母亲,一生的辛苦
针头线脑,缝补出
我们梦里的童年
针线筐边缘残缺
印证母亲,艰难岁月
灯影下,母亲的花发
被月光染成银色
张栋诗四首
无 题
诗人莫作小悲欢,聚散平常泪不弹。
花瓣雨余凝水色,阳光一抹便风干。
垂 钓
钓翁之意不唯渔,泽畔休闲胜读书。
映日荷莲消块垒,濯缨波浪溅船居。
烟云催幻华胥梦,欸乃如传屈子噓。
水鸟嘤鸣诗语唤,相邀到此筑吾庐。
平 居
小城非隐喜平常,漫把吾庐作草堂。
三尺楼台凡卉艳,一分篱圃杂蔬香。
荧屏夺目观时事,窗口凝神思远方。
亲友诗朋来聚首,围裙料理进厨房。
独立日特朗普演讲
生命多多去不归,新冠肆虐结重围。
都城画饼争连任,皇帝新衣问瘦肥。
悟 禅
文|王存昌
一方幽静自来寻,独坐窗前竹影侵。
不觉红尘风所向,清茶半盏润莲心。
读书成人(新韵)
文|王存昌
古言红鲤跳龙门,蛊惑拳拳举子心。
高考不图衣锦绣,寒窗十载为成人。
蝉 变
文|高中
暑夜挣扎沁骨疼,决然脱壳化鸣虫。
蛰伏数载修为满,破土当朝蝶梦成。
芳地翩飞炫妙舞,秀丛嘶叫亮高声。
不惜生命擎然炬,只点夏时火辣情。
李铎为我书条幅
文|张宾普
那年初冬的一天,我国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先生精心书写的一幅书法艺术条幅挂号寄到了我的手中。观赏那散发着浓墨芬芳、遒劲有力的书法作品,我不胜喜悦,且被书法家那没有大家架子、平易谦和、好求乐施、不随流俗的品格和热情支持基层文化工作的可贵精神而感动不已。
李铎先生的书法艺术享誉中外,是蜚声海内外的书法大家。专业技术一级,正军职。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作品古拙沉稳、舒展流畅、纵横奇宕、绰有风神,不仅被社会名流视为艺术珍品,在民间亦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群众的喜爱,我就是李铎书法艺术的仰慕者。为扩大我乡书画展览的规模,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文化站长,我一直想请李铎为我写一条幅并作为展品展出。我写信请我的忘年交、《中国书画报》主编的夏冰老转交。信寄走后,就听一位省里的文友说,曾被他采访过的一位小有名气的原被称为"有求必应″的书法家,现在一张口就要"一字万元",并声言:歌星出一次台,唱一支歌,就是多少万,我这字还算便宜的。听了这令人咋舌的书法天价,我对自己的做法感到好笑和失望
然而,时隔不久,我就一并收到李铎先生的书作和夏老的来信。读信得知,夏老专程拜访了李铎先生,向他介绍了我的情况和乡村文化工作的概况以及"慕名索书″的请求。李铎听得津津有味,欣然同意,说:"可得满足这位扎根乡镇文化阵地的站长的厚望。″当即放下手头的工作,挥毫泼墨,写好了这幅我非常喜爱的书法条幅。
那年高考
文|孙瑞柱
今年的高考,由于受疫情的影响,延迟到7月,恰巧回到了我参加高考的日子,看着陆续不断进入考场的考生,使我不由得又想起了,昔日高考的点点滴滴。
我是1980年参加高考的,那时的高考都选择在每年7月的7至9号。
那是刚刚恢复高考的第四年,我作为一个历史的幸运儿,有幸参加了,那年高考。
之所以说幸运,是因为那时我家的成分高,是富农成分,属于“黑五类(地、富、反、坏、右)分子,是政府专政的对象。什么当兵,入党,保送大学等等,根本连想都不敢想。
幸亏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成分论,使我这个“黑五类”的后代,幸运地参加了高考选拔,成为我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我当时就读的学校,是黑龙江省克山县第一中学,是嫩江地区的重点学校,教学水平高,质量好,历年的高考成绩,都是名列全区前茅。
为了取得更好的高考升学率,学校及老师们,平时对我们的学习,抓得很紧、很严。
记得当时我们是七八年暑期,首届从各公社中学,考试选拔上来的农村住宿生,高中两年,吃食堂,住宿舍,学习紧张,生活艰苦,成我们人生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那一届住宿生有六十来人,分编到六个班里。一个食堂,三间宿舍,两间男生,一间女生。每间宿舍住二十余人,大通铺,上下两层。遇到雨雪天气,砖铺的地面,泥泞不堪,而到了零下二三十度的冬天,屋里脸盆里的水,都冻成冰块,有的同学脚头处的被子都和墙皮冻在一起。
在那个年代,食堂的伙食,也是可想而知的。早晚饭一般都是小米粥,窝头,咸菜,或者豆腐卤。克山的豆腐卤在当地还是很有名气的,刚开始吃的时候,觉得味道的确不错,可是吃的时间长了,就吃够了,一看见它,胃里就反酸水。2014年东北的同学,几千里地给我邮来,家乡的土特产,其中有蘑菇、木耳、土豆粉,干豆角,豆腐卤等。几十年没有吃到家乡的豆腐卤了,很是新鲜。可我只尝了几小口,就不想吃了,剩余的都被家人们抢光。
有时候早晚饭也煮面条头,就是购买挂面厂包装后剩下的碎面条,价格比较便宜。因为我们住宿生都是从农村来的,经济条件有限,贵的饭菜还是真的吃不起。
中午的伙食要稍好一些,炖白菜、炒土豆、拌黄瓜,烧茄子……基本上以素食居多,肉菜是很少见到的。两年里,好像没记得吃过炖鸡、炖鱼、炖排骨什么的,即使有,也没那么多钱买。
主食以粗粮为主,有时候也有米饭、馒头、花卷等改善一下。
当时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晚上十点多钟下自习时,就开始饥肠辘辘了。因此,我们每次放假回家的时候,就带回些干炒面、蒸咸菜之类,饿了的时候,就冲些炒面,就着咸菜,美美地吃上一碗,借以充饥。那种干炒面,可真的是干炒出来的,不放油,把面放到铁锅里,炒熟即是。即使这样,我们也都吃的津津有味。有家庭条件稍好点的同学,从家里带来,用大油蒸熟的咸菜条,大家就抢着吃,跟过年似的,那种馨香,至今难忘。
即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也坚持刻苦学习,不辜负家长的期望。
晚自习后,学校不让在教室里复习,我们就回到宿舍学习,宿舍的灯到点也要关掉,我们就在在被窝里,打开手电,蒙着头学习。
我们这些住宿的同学,相比之下,要比城里的同学,付出的努力更多一些,因为农村的中学,教学条件简陋,教师水平有限,教学质量很低。多数学校没开设英语课,物理、化学的实验课也很差劲,因此大家的基础较薄弱,需要一定的恶补,才能赶上来。
虽然我们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那一年的高考,我们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全班考上大中专的,仅五六个同学,全校的高考升学率,也比以往,下滑了许多。其主要原因,个人认为是从我们那年高考,开始注重基础知识的考量。以前的高考试卷,大都是大题制,10分、20分的题占整个试卷的一半以上。由于当时我们的学校,是地区重点学校,高考升学率一直很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也的确很棒,高考押题猜题的命中率相当可观。也许是由于这种种因素,在平时的教学辅导中,偏重于难、深、奇、特,从而忽略了基础知识培养。
而80年的高考试卷,特别注重了基础知识考量,而考量的方法也有点特别。比如选择题的应答,答对了得1分,不答不得分,而答错了要扣1分。我们在临近高考的模拟考试中,就曾经有过同学得过负分。一点不学,得零分还说得过去,可学了半天得负分,确实有点不近情理。
由于我的基础知识就比较差,对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记得不清,掌握的不牢,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答起题来,很伤脑筋。在加上本人高考期间,又偶感风寒,昏头胀脑,不知所以。因此,高考成绩,一败涂地,辜负了家长的期望,老师的培养,和自己的一番努力。仅差几分,就与高等学府,失之交臂,真的甚是遗憾和惋惜。然而幸运的是,服从调剂,被一所中专学校所录取,跳出了农门,改变了命运。
在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已在另一所中学复课两个星期了,本想舍弃中专报到,再拼一年,争取考上大学,可是父母说什么也不同意,他们说考上中专就很好了,也是吃公家饭的人了,要是明年连中专也考不上,那该咋办?
想想也是,再复一年课,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学。原来就读的一中,不招复课生,而当时复课的那个学校,又没有吃饭住宿的地方,只能借住在小学同学的舅舅家,实在是不太方便。最后拗不过父母,只好去中专报到。其实后来知道,我们班第二年复课的许多同学,都考上了大学或中专,假如当时我能再坚持一下,也许也能实现大学梦的。然而,时过境迁,再也没有假如和也许了……
煮水暖茶醉时光
文|王秀青
净手洗茶具,在半土半洋的客厅,备好寡淡的桶装水,用纯色咖啡桌权且当作茶桌,布置茶席,摆上竹制功夫茶盘,置好有失情调的自动上水煮茶炉,开始煮水,洗茶,温杯。一边在心里劝慰着自己:
不管怎么说,聚少离多的一家人因疫情宅在家中,“煮水度日一壶茶”,享受片刻团圆、悠游,也算是暗合Teaism。周作人就曾说过:茶道,即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明《徐文长秘集》里记述了最理想的饮茶之境: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我们没有瓦屋纸窗,没有清泉竹林,一家三口亦非懂“茶艺”和“茶意”之人,但宅家颇易得半日闲暇,又恰可有二三人共饮,用还算素雅的景德镇细瓷茶具,喝着冈仓觉三所谓的“自然主义清茶”,也可抵十年尘梦了。
总之一句话,很多时候好喝的茶,在喝茶人的心里,在喝茶人的感受里。所以,忽视桶装水,忽视自动上水煮茶炉,忽视没有菖蒲的花插,静心喝一壶茶。
泡茶四心:等待沸水的耐心,泡好茶的细心,沏茶的专心,品茶的静心。一壶茶,能让时间慢下来,让心静下来。一壶茶里收藏了人们多少年的悠闲时光!
喝茶,可使心身放松,心绪宁静,就如佛家公案中“吃茶去”一般,喝茶乃“喝在茶外”。
投茶,注水,出汤,斟茶。茶汤明亮,纯净,清爽,透彻;而随水汽弥散开来的稍有青涩的茶味和淡淡的茶香,在室内氤氲,弥漫,缭绕。闭上眼睛,轻轻翕动鼻翼,诱人的茶香润入肺腑,滋润着心灵,涤荡着块垒,让人倍感妥帖、舒畅,就彷佛置身于凝翠的茶园,茶树新萌的芽叶带着晨辉中露珠的清新,鸟儿在山之峰树之巅或轻唱或欢歌,采茶的姑娘哼着甜蜜的民族小调,宛若天籁之音。这般的美,异样的醉!
端起杯靠近口鼻,香益浓,味益醇。入口,微苦,之后,回甘,淡淡的甘甜里还略带青涩,香气也并不十分浓烈,火候上似乎少了一份深度和厚度,却平添了一分清新和轻盈。
苦中的清香,涩中的甘甜,从嘴边流淌到心里,彷佛把人带进了新雨后的茂密竹林,林外流水潺潺,林内竹音缭绕,清风徐来,若有似无,沁人心脾,荡人胸怀。扰扰红尘中的奔波忙碌、浮沉荣辱都褪尽了虚妄,变得无尘无垢。
顿悟:茶香的源头不在杯中,亦不在唇边,而在心间。品尽人间清苦,方悟心中一禅,饱经风霜,才能散发出生命的芬芳。
清水煮茶,清汤绿叶。叶子翻滚,茶汤渐渐变浓,杯盏慢慢温热。就这样手捧一杯清茶,和钟情的先生、心爱的儿子坐在一起,细说茶事,漫谈生活的点滴,平淡而知味。即使什么也不说,就这样静静的坐着,就这样静静地喝茶,凭了这润滑而温和的气息,都是静坐时光、聆听岁月的真实,便是从容享受喝茶的静美。
同是茶客,北京喝的是贵气,福建喝的是茶艺,成都喝的是闲适。我不知道我喝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我算不算茶客,只知道一杯清茶可慰岁月。
温一壶茶,水漫,茶透,茶无语,默默承受,默默释放,浸润着喝茶人的性情和修养。
喝茶,喝的是人生五味,品的是生命的甘醇。
所以,煮水,暖茶,醉时光。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来源 | 德州市作家协会 编辑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