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城北公厕
6月30日,随着位于阳光路与齐晏大街交叉路口的新建公厕通过验收,历时3年的齐河城市公厕改造提升工程宣告完成。从2018年开始,我县开始进行城市公厕改造升级,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在城市广场、公园等人流聚集区新建51座新型高标准公厕,助力城市环境升级。
科学规划 设施齐备
“标准老高了,绝对星级享受。”6月24日下午,操着浓重东北口音的王跃玲说。55岁的王跃玲是有着“齐河第一厕”之称的晏婴祠南公厕的管理员,她介绍说,这座公厕面积有205平方米,是齐河县城面积最大、标准最高的公厕,设有无障碍卫生间和第三卫生间,方便残疾人和老人如厕。
记者注意到,厕所内摆放着几盆绿萝,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管理室内安有电风扇,摆设着微波炉、饮水机、药箱、雨伞、打气筒、连椅、桌子、地面吹干机、衣柜等物品。工具间有拖把、刷子、芳香球、檀香、喷雾剂等物品。“3年前,这个公厕又脏又臭,今天这样的环境咱连想都不敢想。”王跃玲一边背着喷雾器给厕所消毒一边笑着说。
晏婴祠南公厕的管理员为公厕消毒
“2018年以前,县城里只有几座公共厕所,还都是旱厕,上面一个大水桶,下面是贯通的蹲便池,一拉绳,水哗啦流下来,水压经常不足,根本冲不干净。”县综合执法局环卫中心主任邓东说,当时县里还安设有路边移动厕所,因为经营管理者履行职责不到位,导致厕所不能全天开放和使用,反而因为乱放小商品,成为影响交通和市容环境的顽疾。
创城工作开始后,县综合执法局对城区16座临街移动公厕逐座拆除,对拆后裸露破损的路面,立即铺设花砖,环境得到提升,道路更加畅通。
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张辉表示,2018年开始,我县全面推行“公厕改革”,改善公厕环境,打造城市新“名片”。
当年3月,张辉带队研究城区新建公厕选址工作,按照合理布局、均匀发展的原则,对公厕的建设力求做到规划科学、设施完善、环境美观,先后共建设高标准公厕51座,今年完工的最后14座公厕于6月30日完成验收。
城市公厕改造升级工程共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今年以来进行供水供电改造21处,地面及进出通道改造8处,增设除臭除蚊蝇设施43套,更换洗手盆、水龙头、坐便器等130余处,更新更换公厕导向牌、门头标示牌、制度公示牌50余处。
第三卫生间方便家人照顾老人、孩子
内外兼修 一厕一案
“县城的公厕一个厕所一个样,里面设计也特别有文化气息,大大提升了咱齐河的城市形象。”出租车司机李元成说。
“运动承载梦想”“少吃盐,多喝水,管住嘴,迈开腿”“城市有你更精彩”……走进每座公厕,都会看到形状各异、主题鲜明的文化宣传牌。县综合执法局按照“一厕一案”精心设计,分别选取运动健身、健康养生、励志名言、县域景区风貌等文化主题,从“骨肉”“血液”里包装改造公厕。
内部小装饰尽显青春元素
公厕虽小,体现出的是城市管理者的为民情怀,折射出的是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的提升。
今年以来,县综合执法局以开展“三城联创”为契机,以提升广大市民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掀开“公厕改革2.0”新篇章,在公厕文化上下功夫,做到内外兼修,使城市公厕更具文明魅力和文化内涵,让市民对公厕的认知有了新的改变。
新建公厕按照国家二类公厕标准打造,邀请高水平设计团队精心设计,公厕屋顶均做了防水、防渗处理,地面铺设防滑瓷砖;由传统的通槽水冲式改为独立蹲坑式,更加节水环保;增设第三卫生间及无障碍设施,同时设置了老年人助力扶手,用心关爱如厕有困难的群众。公厕注重外观与周边街道风格协调一致,因地制宜实施美化、绿化、亮化、文化工程,实现一厕一景观,强化城区厕所整体环境、卫生、服务质量的提升。
大清河公厕外景
创新管理 严格考核
7月8日上午,明德物业巡查员赵本莹挨个公厕进行巡查。“厕所里不能超过6只苍蝇,这就对保洁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为全面助推“三城联创”工作,提升城区公厕服务水平,县综合执法局创新管理方式,聘请第三方明德物业对公厕进行科学管理。
此外,县综合执法局建立公厕管理专项督查小组,每天对照“三城联创”测评标准——城区公厕七净(周围净、地面净、墙面净、面盆净、便池净、蹲坑蹲台净、门窗玻璃净)、七无(无灰尘、无锈蚀、无积液、无异味、无蝇蛆、无乱涂乱画、无烟蒂纸屑)、二通(水通、电通)、一明(灯明)”,对51座公厕逐一排查,严格考核,针对公厕内发现的问题逐项登记,建立台账,要求当天整改落实,并每天复查整改情况,自5月份以来,共排查出问题60余项,均第一时间整改落实,保障了公厕设施完好、干净整洁、环境良好。
“厕所革命没有终点。”张辉表示,县综合执法局建立公厕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定岗定人、定标定责,安排专人检查督导,专人负责保洁和设施维护,真正做到发现问题无遗漏,整改落实不拖拉,推动城区公厕建设管理水平达到全国一流标准,争做全省乃至全国公厕标准化管理新标杆。
晏婴祠南公厕外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石少军
通讯员|崔志华 王业婷 焦令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