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致敬我们的健康“守护人”

今年8月19日是第三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8月18日,我市举行庆祝第三届中国医师节暨“德州好医生 德州好护士”颁奖典礼,表彰了489名医护人员。本报选取其中6位医生,分享他们工作中的感人瞬间。


逆行出征  不辱使命


医生名片

陈姿宇

德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医生,曾获齐鲁时代楷模、德州时代楷模、德州好医生、德州好人之星等荣誉称号。

这是个特殊的年份,除夕夜,新年的钟声还未敲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打响了。大年初一开始,一批批援鄂医疗队从四面八方向湖北聚集,我就是其中一员。

过世不久的父亲是一名警察,母亲是一名医务工作者,记忆中,每到春节阖家团聚时,我们家却冷冷清清——他们都在岗位上忙碌着。儿时,我曾无数次埋怨他们,如今,我也做了同样的选择,也明白了他们的坚守。

面对新冠肺炎,最担心的是感染。身为院感医生,我的职责是降低感染风险,保护好病人和战友。

我所在的山东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进驻由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公寓楼临时改建的医院,收治疑似病人。1月31日下午1点半,到达现场后,我才深刻体会到形势的艰辛。临时医院诊疗资源稀缺,设备不完善,没有明确分区,没有工作标准和流程,更别提防护措施和“三区两通道”,但在晚上8点半,我们就要开始收治病人。在如此有限的时间之内,我们群策群力、共同攻坚,从无到有进行分区、清点防护物品、审核资质、制定流程,筑起医护人员与感染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

2月1日,由于确诊病人增加,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压力过大,需要我们临时增援,新的环境尚未适应,下一场战斗就在陌生的战场打响。我和队友协力完成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7楼的规范制定和分区指导,并对第九批、第十批和第十一批山东援鄂医疗队员进行了院感培训。之后,我申请调到重症组工作。

作为院感医生,我明白重症组的工作量很大,感染风险也高,有更需要保护的战友们。那时开始,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对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进行全程监督。从防护服和防护口罩的审核、筛选,到尺码的选择,从穿的过程和顺序,到防护口罩的密闭性是否检查完毕,从护目镜是否符合个人脸型,到护目镜的起雾处理,从防护服是否完全压实,到双层鞋套是否套好,事无巨细的流程,我每天都要重复30多次,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如今,武汉早已重启,湖北正阔步前行,这次疫情,让我看到了危难时刻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让我看到了平凡医护人员背后闪耀的人性光芒。黄冈这座城市教会了我很多,让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疫情无情,人间有爱。这次疫情,对国家、家庭和个人都是一次磨难,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来就没有被打垮过。

口述:陈姿宇 整理:记者|张晓航


才下战疫一线  又启援疆之行


医生名片

于敬东

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曾获德州卫生系统院前急救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二等奖。


疫情发生后,本来的援疆任务推迟了,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主治医生,我选择冲锋一线。大年初一,我递交请战书。被分到德州市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定点医院危重症组后,我负责重症、危重患者的救治。

救治过程中,有一位患者令我印象深刻,2月10日18时,一位老年患者病情加重,我立即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改善患者缺氧状况,抢救结束已是凌晨3点。第二天上午8时许,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进行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生命体征逐渐好转,抢救结束已是下午。我走出病房,吃了几口东西,继续投入战斗,然而,这是一直以来的常态。

2月11日,根据上级要求,我市将现有确诊患者全部转运至省胸科医院进行救治。我再次主动请缨,当日奔赴济南,支援省胸科医院,进入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开展救治工作。我被分在重症医疗组,参与重型、危重患者的救治。

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是,我支援省胸科医院的第一个夜班,接管了一名中年男性,他确诊新冠肺炎后,病情迅速恶化,患者本身对病情很恐惧,心理压力大,刚戴上呼吸机,人机不协调。我利用夜班时间,慢慢示教并详细讲解,让患者配合治疗,并进行心理疏导。经过精心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逐渐可以下床活动。我记得,他当时哽咽着说:“谢谢你们,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听罢,我的视线模糊了,眼泪止不住地流。

我最感动的事是,很多患者出院后第一时间献出自己的康复血浆,去救治更多的确诊患者。3月9日,我顺利的完成了患者的救治任务回到德州,开始了14天的医学隔离。

本以为医学隔离结束,可以好好陪陪家人。但3月22日,我接到正式通知,3月25日一早出发援疆。但在3月24日,我才解除医学隔离,期间,只有一天时间陪家人,我默默哭了,真的希望时间能够静止……

援疆工作期间,7月16日,乌鲁木齐再次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我再次主动请缨。当时,正值三伏天,我与战友们身着战衣,不畏酷暑奔波在辖区多个社区站点,为社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汗水一次次将衣服浸透,而水分又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几个小时下来,身体几乎虚脱。但我没退缩,稍作休息,又继续投入战斗。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护目镜留下的深深压痕,就是我们医护人员最美的勋章。若有战,召必回。我坚信,有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春暖花开的日子就在不远处。

口述:于敬东 整理:记者 刘潇


“因为责任,我不怕”


医生名片:

刘维超

德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微生物检验技师。曾获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作为山东省第十一批、德州市第五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在黄冈的43天,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这短短的43个日夜,却为我的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月15日上午9点,我像往常一样在实验室里紧张忙碌地工作着,实验室外传来一项特殊任务——紧急选派一名核酸检测人员驰援黄冈。来不及过多思考,我第一时间向单位递交了请战书。半个小时后,单位确定我为援鄂人选。时间紧急,需要立即赶往机场,我只能通过手机跟远在夏津老家的父母视频告别。当天,女朋友赶赴机场为我送行。因为需要坚守在德州战疫一线,我们已经有1个多月没见面了。在机场门前,我单膝跪地向她求婚。我们约定,疫情散去之时,就是我们的大婚之日。

在我支援的黄冈浠水县,检测设备的简陋、防护物资的短缺无形中又增加了工作难度。为了节省防护物资,我坚持全程不喝水、不吃饭、不上厕所;8连管每排8个孔,一旦出错,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准确记忆加样顺序和位置,全身心投入的我在当时好像只认识1到8这几个数字。

每次实验结束,纵使滴水未进,脱掉防护服的我从里到外全身都是湿透的,乳胶手套里都能倒出汗水来,而口罩的压痕泡在汗水中,更是像针扎一样疼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和队友们泡在实验室中一干就是一天,连续高强度工作十几个小时,最多时单日完成了752份核酸检测。截至3月21日,我们累计检测样本7367份,圆满完成了核酸检测的阶段性任务。这一天,援助黄冈的576名山东医疗队队员回到了家乡。而作为疾控工作者,我们选择继续坚守。

留守,是为了更安心地离开。此时的我又走上了另一个战场,在当地5家企业,我身先士卒,帮助他们开展防疫消杀,指导复工复产。我们还开展了3次专题讲座,为当地培训专业人员120余人,留下了一支永远带不走的防控队伍。

3月27日晚,我们接到第二天撤离的通知,没来得及和浠水的同事告别,心中不免遗憾。但第二天,浠水的同事们早早便赶来酒店为我们送行,接过“沉甸甸”的鲜花和感谢信,摘下口罩的我们第一次看清了彼此的模样。

有人问:跟最危险的病毒打交道,你害怕吗?我说:我不怕。因为身穿白色战袍,我们责任在身,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口述:刘维超 整理:记者 滕璐


“我的职责是守护重症患者”


医生名片:

张亮

德州市立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曾获德州好医生、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回忆起我们抗疫一线的战斗时光,每一个日日夜夜彷佛还历历在目,抗疫经历让我更深刻感受到医者的神圣,体会到救死扶伤的意义。

从2月7日接到紧急通知到去德州市新冠肺炎集中救治定点医院集结,再到2月17日转战省胸科医院参与救治,从最初的紧张到后来的坚定无惧,我们的每一份努力和坚持,都会带给病人生机和希望。在此期间,我跟随省级专家教授工作,专业技术能力也得以提升,对我而言也是一笔宝贵财富。

战疫期间,我负责的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因患者病情危重,救治程序复杂,经常连续工作12小时,防护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由于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我需要一直坚守在患者身边,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并仔细观察疗效,调整呼吸机参数,调整药物剂量,调整血液净化治疗量,进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各种治疗。工作不容许半点闪失,高强度工作、精神极度紧张让人身心俱疲,但我始终坚守岗位,因为我知道我的努力与坚持会带给患者更多的生机与希望。

在省胸科医院抗疫的日子,让我感触很深。记得那是第一个夜班,有一位老人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停止、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病毒的魔爪一次又一次地伸向她,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救治,穿着厚厚的防护服,8小时持续不断进行抢救。但终究因病情太重,没有留住老人的生命。作为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我不是第一次面对死亡,但这次冒着随时会被感染的风险,在承受身体和心理巨大压力下,坚持再坚持,这8小时比任何时候都难熬。

在省胸科医院,医护人员与患者结下了深厚情谊。记得有一次,我主管的患者病情好转,撤掉了呼吸机,也拔除了气管插管,当时他用沙哑的嗓音说了第一句话:“谢谢你,张大夫。”当时,我真的特别感动。后来我们成了朋友,只要我进隔离病房,我俩就会聊病情、聊家庭、聊未来。当他痊愈出院时,又一次对我说了谢谢。

在省胸科医院工作的日子里,我们救治的70多名患者痊愈出院。那时,我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无论多苦多累,不能忘记自己做医生的初心,我们和病毒抢时间、比速度、作斗争。看着一个个患者转危为安、康复出院,内心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如今,我早已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不忘初心、救死扶伤、无悔青春、不负韶华 。

口述:张亮 整理:记者 滕璐


汗水浇灌重生的希望


医生名片:

张涛

宁津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曾获德州好医生、德州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感动德州十大人物等称号。

去年5月的一天,我们接诊了一位已经昏迷3小时的75岁患者,血压为零,右侧肢体活动受限,心跳次数每分钟只有30次到40次,检查心电图怀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事不宜迟,我快速向家属交代病情后,以最快速度完成急诊冠脉造影,病人的情况比想象中还要糟糕——左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病变,且都发育细小;右冠状动脉特别粗大,承担着所有供血任务,但近端却完全堵塞。当务之急是开通堵死的血管!然而,就在此时,心电监护显示病人发生了室颤,也就是心脏停跳。我赶忙和同事一起除颤,但是,心电监护还是变成了一条直线。

这种情况下,抢救成功率非常低,但一位病人的生命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我们不能放弃。心外按压、紧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注射肾上腺素……经过1个小时的紧张抢救,病人有了心跳,血压也回升了。回到重症监护病房1个多小时后,他恢复了意识,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就在上周末,我去参加一个国家级学术交流会,和在场的三甲医院知名专家交流了这个病例。他们纷纷表示难以置信,“这么重的病人,我们根本不会考虑上台,你居然能救活!”

这样的场景,是我的工作常态,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我常常面对生死攸关的时刻。只要一个电话,不管是半夜三更,还是有恶劣天气,我都要第一时间赶到医院。

其实,每年有多少不眠之夜,我也记不清,但我记得患者得救后的样子和家属感激的表情,那也是我最欣慰、最骄傲的时刻。

另外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是我们医院胸痛中心成为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认证的县级医院胸痛中心。胸痛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大大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效率。

在市“两会”上,我的建言献策很多都是关于胸痛中心建设,我也在积极帮扶其他县市区医院创建胸痛中心,让这种好的模式惠及更多患者。

病人的信任,生命的托付,是沉甸甸的责任,每个生命都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我们每一次拯救也必须全力以赴,我愿意用自己的汗水,浇灌重生的希望。在未来,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争做高素质服务百姓的好医生。

口述:张涛 整理:记者 张晓航


“患者治愈出院,我泪流满面”


医生名片:

李蕊

庆云县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主治医师。曾获德州市卫生计生工作先进个人、德州市道德模范等称号。

2020年1月24日,庆云县第1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确诊,庆云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积极报名,要求参与一线救治。我虽然在医院产科,但我也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报上了名。当天中午,我接到通知,确认进入第一救护梯队,马上入驻隔离病区。

离进入隔离病区还有半个小时,我匆匆与亲人见了面,算是简单的告别,当时,既不敢和他们说太多话,也不敢看他们的眼睛,简单的拥抱后就不敢再回头……

当时,我们对新冠肺炎不是完全了解,对自身防护也不够专业,在医院的倾力支持下,我们迎面而战、随战随学,用一线工作获取的实践知识,不断提升自己。感染区、缓冲区、办公区每个区域的划分,各项防护流程的制定与操作,每一个操作、每一步流程,我们都不敢马虎,要仔仔细细斟酌推敲。

忘不了,夜间23时,我们认真解读每一篇防护指南,研讨每一步救治流程;忘不了,凌晨3时,我们向院领导甚至县领导汇报治疗进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进行学习研讨,期盼能为全县新冠肺炎患者的同质化管理、救治奠定基础;忘不了,每一个战友在面对上级专家时,都会争先恐后的提问,逐步构建了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的科学诊治流程;忘不了,我们同患者随时保持心灵沟通,帮助他们乐观面对……在我们不断改进和优化过程中,隔离病区的防护设施更加完善,每一道救治流程都经过验证不存在一丝纰漏。

有件事我始终铭记,在进入隔离病区的第二天,我收到了父亲的送别诗:腊月三十,猴服一穿,告别老幼,冲上前线。患者安危,责任比天,家国情怀,铭记心间。家中老幼,不必挂念,疫情扑灭,国泰民安,老父翘首,盼儿凯旋。这封送别诗至今我都不敢再看第二遍。

2月5日,经过积极救治,庆云县第1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他向我们深深鞠躬,我当时泪流满面,他感谢的不仅是我们医护人员,更是对我们治疗流程和治疗措施的认可。同时,我们第一梯队全体成员,主动写下特殊申请书,申请延长值守期,确保减少战友们的感染风险,确保诊疗和护理工作更加顺畅。

现在,我已经回归到正常工作岗位,但我随时都保持作战的准备,在重大灾难面前,我们全国人民心贴心、手挽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上下一心。我很庆幸,我是这个英雄国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口述:李蕊 整理:记者 刘潇


逆行出征没掉眼泪,凯旋归来却哭了


医生名片

傅启凯

德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2020年6月,被评为山东省“抗疫榜样”。

我是山东省援鄂医疗队第一批队员,重症组医生,德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傅启凯,今天,就让我来讲述我的抗疫故事。

2020年1月23日,因为疫情,武汉封城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征,当时,我也在请战书上签上了名字。大年三十晚,我的请战书被组织批准,高兴之余,我却没有勇气把这个消息告诉父母,因为我想让他们睡个安稳觉。

出征的命令下达的很快,匆匆收拾好行李,大年初一中午,我离开了自己的家人。我们工作的医院是黄冈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到达目的地时,天空下着小雨,走近一看,发现这所医院的主体建设刚刚完工,没有重症负压病房、没有取暖设备、没有中心供氧,没有防护用品,如山的压力,压在每一位队员的肩上。

有困难,大家一起上!没有专门的消毒区域,我们就用塑料板加固密封,创造出一个隔离间。没有配套的抢救设备,我们就自己装呼吸机、搬监护仪、抬氧气瓶。寒冷的冬天,手脚都冻麻了,我们只用40多个小时,就建成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第一个重症病房,当晚就收治了60名患者。

在病房里,我们要给患者查体、吸痰、做心电图、测血压,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系列动作下来,都会感到呼吸费力,心慌胸闷,有时只能被迫停下手头的工作,靠大口换气来调整。每一次值班,汗水都会湿透衣服,护目镜留在脸上的压痕像针扎一样疼痛。但只有我们坚持住,病人才有希望。

有一次,抢救一名病人,当时他在病床上费力的喘气,眼神迷离,满头大汗。我知道,他正在生死边缘徘徊,“病人情况紧急,马上插管!”当时,我没有犹豫,在没有防护面屏的情况下,我完成了气管插管,病人成功使用上了呼吸机,病情终于稳定了。可下班后,我有些担心,气管插管是离死亡最近的操作于是,我把带去的中药颗粒找了出来,大口大口的喝药。令人高兴的是病人最后得救了,我想,如果再让我选择,我还是会毫不犹豫的去救他。

3月18号,黄冈患者清零。我们重症组12名医生,紧紧拥抱在一起。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在抗疫最前线,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战斗一线,每一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每一位同事都是了不起的英雄,每一位病人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灾难面前,我见证了英雄的黄冈,胜利的黄冈,而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见证了这个伟大的祖国!

口述:傅启凯 整理:记者 刘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张晓航 滕璐 刘潇

编辑|唐志梅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