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处暑 | 离离暑云散 袅袅凉风起

处暑,秋云飘逸,秋水如镜,秋雨清凉,秋风飒爽,秋天如画。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离离暑云散 袅袅凉风起

文 | 朱殿封

立秋时辰惊叶落,处暑湿热遁草丛。一场秋雨一场凉,蝉声渐咽蛐蛐鸣。今年农历七月初四日(阳历8月22日)是处暑节气。

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暑”,热,暑天。处暑,即为“出暑”,表示炎热即将离开,凉爽接踵而来。此时,虽然可能有“秋老虎”短暂发威,但其热度已是“强弩之末”,中午热,早晚凉。东汉《四民月令》云:“处暑中,向秋节,浣故制新。”是说过了处暑就到了秋天了,需要准备换季的衣服了。古人又说:“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提醒人们适时添加衣物。北方民间有个有趣的事儿:当地人管农历七月间的小蜻蜓叫“处暑”,不知是因为它应季节而生呢,还是因为它此时成为一道风景热了一把呢?

处暑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将捕捉的鸟禽先陈列,犹如人饮食祭祀先代那样,而后食之;处暑后天地间万物逐渐凋零,呈现肃杀之气;“禾乃登”的“禾”是对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农作物相继成熟了。

处暑时节,广袤的原野一派祥和,玉米抽穗扬花,大豆结荚串串,地瓜薯块膨大,芝麻节节开花,花生花密果稠,棉花庚桃吐絮,高粱现红映日,谷穗低垂初黄,黍子熟透收割——它是一年中收获的第一份秋粮。菜园里新绿盈盈,白菜离床移栽,萝卜、胡萝卜迎风展叶,芫荽、芹菜、茴香……钻出地面。

处暑难得几日阴,雨水稀少贵如金。有道是:五月六月天似火,七月八月地如筛,九月十月又上来。此时的土地像一张硕大无边的筛子底,土壤中的水分“江河日下”般地“漏”进了地下,地表干爽给“秋官”蝈蝈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蝈蝈按体色分为黑蝈蝈(铁蝈蝈)、绿蝈蝈、草白蝈蝈、山青蝈蝈、异色蝈蝈五类,雄蝈蝈都是歌唱家。艳阳下,田野里随处传来它们的歌声,独唱、领唱、合唱、伴唱、齐唱,草丛禾稼间是它们的名副其实的乡村大舞台。蝈蝈叫声好听,深得世人欣赏,被视为宠物,以它取乐消遣,派生出中国独有的源远流长的蝈蝈文化。

“秋官”,是清代乾隆皇帝赐给蝈蝈的美名。此前明太监若愚在《宫中记》中说到,皇宫内有两道门以蝈蝈的名字命名:一曰“百代”,一曰“千婴”,寓意希望皇帝借此感触动物的生机,多生后代,子孙繁盛。乾隆有一次游览西山,听到满山蝈蝈鸣叫, 即兴赋诗《榛蝈》曰:“啾啾榛蝈抱烟鸣,亘野黄云入望平。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候报西风。蛙生水族蝈生陆,振羽秋丛解寒促。蝈氏去蛙因错注,至今名像混秋官。”他将蝈蝈誉为“秋官”,捧得够高了。宣统与蝈蝈的情缘更是带有浓重的神奇色彩,这在电影《末代皇帝》里有其精彩情节。

处暑,秋云飘逸,秋水如镜,秋雨清凉,秋风飒爽,秋天如画。

赏秋云。“七月八月看巧云”,这个时节的云彩纤巧轻盈,绚丽多姿。你看那些丝云、钩云、散云、朵云、团云、片云、行云、飞云,棉絮白的、胭脂粉的、朱砂红的、镶金边的、镀溢彩的;花鸟虫鱼的、飞禽走兽的、万马奔腾的、龙腾虎跃的;一马平川的、沟壑纵横的、波涛翻滚的、浪花飞溅的;亭台楼榭的、恍如人流的……白云铺大地,云海托乡村,人影点点云中走,歌儿声声云中飘,给人无限遐想,百看不厌欲罢难休。

望秋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意冉冉,秋云委婉,秋光清浅,秋水澄澈,天水秋云薄,天长杳无隔,那水让天滤成净透,任何色彩都饱含在它的清潋之中。傍晚,云朵落水,一池彩金,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天水融为一体,让人情动于中。杜甫说“秋水为神玉为骨”,白居易说“秋水淅红粒,朝烟烹白鳞”,赵彦端说“盈盈醉眼横秋水,淡淡蛾眉抹远山”,你望着秋水,秋水也如一汪明眸凝视着你,正切秋水伊人之想。

听秋雨。“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处暑,一段热闹的结束,一个冷清的开端,秋雨带着渴望已久的清凉飘然而至,洗去酷暑的喧嚣。余光中说“雨是最原始的敲打乐”,秋雨如歌,雨落田野,滋润了庄稼干渴的心;秋雨如诗,滴落池塘,“留得残荷听雨声”;秋雨如金,融进果实,粒粒皆是米粮;秋雨是液体的火焰,将要烤枯草木,点燃枫林;秋雨是回眸,夏秋相较,秋雨长胖了夏天的腰。

临秋风。“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风轻轻,云淡淡,挥别昨日的闷热,让心在由热转凉的季节交替中缱绻,让浮躁的心灵收养“持重”,使心绪进入一种平和的氛围,在草木枯荣中聆听大地耳语。“秋风起兮木叶飞”“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飞扬”,秋风中能够听到秋声吗?欧阳修《秋声赋》里童子答得好:“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杜甫也说:“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人间处暑秋,“七夕”在其间,长风送我上青天,去看一看是否“天上双星合”了?

(原稿载于2020年8月21日《德州日报·德周刊》4版柳湖·读书)

德州日报全媒体出品

编辑 | 孙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