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黄河精神!德州黄河河务局原创舞台剧《红心一号》首演 新一代“治黄人”登台演出

伴随着一艘“乌篷船”在试水运行成功,老一代“治黄人”为淤固堤防事业开辟出一条新路。9月17日,德州黄河河务局以此为背景编排的本土舞台剧《红心一号》,在齐河县文化中心震撼首演。新一代“治黄人”登台演出,带领观众们回顾黄河流域第一艘吸泥船制作的艰辛过程,传承了刻苦攻关、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该剧由德州黄河河务局自编自演,走访调查历时数月,经历数次剧本易稿,组织排练数场,方见雏形。剧中故事以齐河黄河段造船组发明黄河第一艘吸泥船为背景,以齐河修防段职工田浮萍为原型,根据田浮萍等“治黄人”建造“红心一号”吸泥船的真实故事进行改编,情节跌宕起伏又感人至深,形象地刻画了黄河岸边普通百姓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况,再现了人民治黄事业坎坷波澜、筚路蓝缕的奋进之路。


“红心一号”的故事还要追溯50年前,1969年,齐河修防段职工利用一只小木船,安装上机器和水管,制造了一艘简易吸泥船。随后,1970年2月,齐河修防段正式宣布制造第一艘吸泥船,同年九月,黄河上第一只吸呢船终于制造成功,并在齐河南坦下水试运转成功,翌年正式投产,有力推动了山东黄河机淤固堤的开展。制造吸泥船淤背固堤也成为黄河下游近期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并被列入国家计划。


1970年10月“红心一号”吸泥船研制成功(资料图)


“红心一号”施工场景(资料图)



弯压船体肋骨(资料图)

《红心一号》舞台剧分4个部分:萌发、起步、攻坚、下水,以丰富的舞台元素展现了“红心一号”制作过程。舞台上,德州黄河河务局近40名职工全心投入,生动朴实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动作,让观众为之动容,“老一辈治黄人不惧生死、力挽狂澜,才换来了如今的河清河晏。”“观看完这个节目,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现在的美好生活是几代人努力换来的。”演出结束后,各自散去的观众仍三五结伴交流着自己的感受。



舞台剧故事原型人物上台

“18名主演、19名群演与后台的工作人员都是河务局的职工,编排这场舞台剧,也让全局职工从《红心一号》舞台剧中汲取不断前进的力量。”德州黄河河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把老一代“治黄人”的故事搬上舞台,对提高治黄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黄河岁岁安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河新风貌


黄河新风貌

红心一号精神

体现创新方面:敢为人先  开拓创新

体现团结方面:和衷共济  团结务实

体现拼搏方面:自强不息  攻坚克难

体现奉献方面:敢于奉献  艰苦奋斗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振兴 通讯员|郑天淼 付小璇
编辑|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