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营规模化的平原经验

10月9日出版的《山东商报》,刊发了《土地经营规模化的平原经验》稿件,全面介绍了平原县土地经营规模化先进做法,从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经营规模、新形势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等方面做了全面报道。现予全文转发。

位于鲁北平原的德州市平原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拥有103万亩良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40多年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难以对接信息时代的高端大市场,使农作物产量和效益已近顶峰,每亩地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在整体收入中所占份额越来越低,眼巴巴地守着大片良田,却捧不上现代化农业的“金饭碗”。

2017年以来,平原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按照“支部主导、群众自愿、集体增收、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开展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破“一家一户”经营模式,将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经营,找到了新形势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截至目前,平原县已累计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95个,流转土地17.2万亩,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开创了土地经营规模化的多赢局面。

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95个 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超5万元

改革之前,平原县的部分农村党支部存在“手中无米、唤鸡不灵”的尴尬局面。平原县共有 851个村,截至2016年底,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372个,占比43.7%;空壳村98个,占比11.5%;10万元以上的村102个,仅占12%。村集体经济发展办法少、路子窄,77.4%的村集体收入主要来自机动地承包和占地补偿款,只有91个村有经营性收入,占比仅为10.7%。农村党支部发展集体经济手里没资源、脚下没路子、服务群众没抓手、说话没人听、干事没人跟。

此外,部分村还存在“大户唱主角,支部当配角”的尴尬局面。据了解,平原县有36.74万亩耕地由农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经营,占总耕地亩数的35.6%。大户直接和群众打交道,党支部与群众联系的渠道被占领。有的大户甚至因经营不善出现跑路现象,给农村稳定带来极大挑战。

2017年以来,平原县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要求,遵循生产力、生产关系规律,顺应土地经营规模化发展趋势,顺应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和拥有百万亩良田的资源优势,探索实施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工作由点到面,由浅到深,找到了新形势下党支部增强政治功能、服务功能的有力抓手,找到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有效渠道,找到了平原地区乡村振兴的基础路径。

截至目前,平原县已累计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95个,流转土地17.2万亩,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同时,村民通过外出打工,人均年增收3.6万元,开创了“增收入”和“得人心”的多赢局面。

打破“一家一户”经营模式 不断丰富“党支部领办+”

2017年以来,平原县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按照“支部主导、群众自愿、集体增收、风险共担”的原则,探索开展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打破“一家一户”经营模式,将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经营,找到了新形势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

合作社的发展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强活力为重点,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百花齐放。

据了解,“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解决了种植水平不高的问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专业合作社合作经营,即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地入股,专业合作社以种子、化肥等生产物资及技术、市场等资源入股,采取两次分红模式,保底收入800元,超出部分进行二次分红,35%归社员、20%归专业合作社、10%归集体,35%归管理者;

另一种形式是专业合作社根据需要提供耕种、植保、烘干、代储、销售等全链条或部分链条的专业化社会服务。目前,平原有忠峰、泽丰、荣耀、农慧等各类专业合作社37家,服务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215家。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龙头企业”,解决了种植效益不高的问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对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种植优良品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合作社效益。目前,平原县有93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美国宜瑞安、高峰淀粉、福洋淀粉等公司合作,种植糯玉米,每亩增收180元左右;有152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中粮集团、五得利集团等合作,种植优质麦;有11家合作社与鲁研公司、登海种业等合作,研发试种鲁研128、道济1+1、道济371等新品种;有8家合作社与青岛、烟台的出口企业合作,订单种植火龙果、芹菜、金针菇、圆葱等水果蔬菜。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城市社区闲置资金”,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如龙门街道军仓社区11个村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土地入股,9个城中村以集体闲置资金入股,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共同对接深圳百果园等企业,发展富硒林果等特色种植,优势互补,相互借力,实现了合作社、城中村及企业“三增收”。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联合社”,解决了合作社单打独斗、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联合社由乡镇牵头,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注资成立,主要实行“五个统一”,即:统一农资集购、统一机械作业、统一品牌认证、统一产品销售、统一对外合作。王杲铺镇联合社通过建立集采议价平台,实现“0利润”物资采购,每年为全镇5.6万亩地节约农资成本500万元以上;通过与圣思园苗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组织辖区内100个棚标准化种植黄瓜,与山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合作,强化技术指导,做强“杲牌”黄瓜,棚均效益增加10%以上。

拓宽村集体的增收渠道 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发展,使“党支部的政治优势、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平原百万亩良田的资源优势”三者得以叠加整合,产生了多个方面的裂变效应,带来了多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最核心的变化是,增强了党组织的组织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最大的优势是,让党支部站前台、唱主角,通过经济合作和利益联结,将集体群众连为一体,将党建与发展有机融合,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强村富民的“双赢”效果,群众更加信任干部,依赖支部,支部一班人也重新找到了“当家人”的感觉,增强了威信和话语权。平原县王凤楼镇原来是个信访大镇,上访量曾占全县总量的三分之一,三年来,全镇109个村有44个村成立了合作社,鼓舞了士气,凝聚了人心,由信访大镇变为先进乡镇。

最直接的变化是,拓宽了集体经济增收的渠道。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深挖村庄资源潜力,将闲置资金、原有机动地、整合后“溢出来的土地”及村内公共资源作为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盘活经营,年可增加村级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前曹镇后谢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发展西瓜、金银花等特色种植,集体经济年增收达50万元。到年底,全县851个村集体收入有望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40%的村达到10万元以上。

最可喜的变化是,建立了后扶贫时代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对年老体弱、长期卧病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股权赠予等方式增加收入;同时,村集体有了积累,又可以拿出更多的财力帮扶贫困户,保障了收入的稳定性、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