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景如画的百里生态廊道、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集群……齐河,这颗母亲河畔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正以无穷的魅力,书写一个县城的高质量发展传奇。
作为德州市唯一沿黄县,黄河在齐河县境内蜿蜒行进62.5公里,如一条奔腾的巨龙,为齐河带来了数不尽的资源与机遇。
近年来,齐河依托沿黄区位优势,抢抓机遇,把县域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以担当带动担当,以有为带动有为,以钉钉子精神开创新局面,努力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力争在国家战略中走在前列。
规划融合
把机遇叠加转换为强力发展的现实优势
当前,齐河面临“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济西齐河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重机遇,众多战略机遇叠加,让齐河的发展充满底气。
立足“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齐河不断探索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借势济南强力“北跨”,齐河被纳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规划。作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重要“西翼”,齐河在规划编制、交通对接、产业布局、政策制定等方面,充分考虑与省会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依托齐河在承载空间、投资成本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省会人才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齐河第一时间与国家、省发改部门对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去年10月,齐河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黄河文化等7个方向,明确了 18 项具体研究课题,谋划了 38 项重大政策、事项、工程。齐河将坚持生态优先、产城融合,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努力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出彩的齐河篇章。
绿色先行
打造百里黄河生态廊道
齐河素有“黄河水乡,生态齐河”美誉。近年来,齐河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发展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擦亮生态底色,先后开展绿色通道、大地林网、围村林、黄河防护林四大生态林建设工程,重点围绕水系、道路两侧植树造林,在主城区建设万亩生态防护林,全县每年新增绿化面积4万亩以上。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齐河启动生态修复工程,以济齐湿地一体化为契机,推动齐河黄河湿地和济西湿地公园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百里黄河生态廊道。以水环境治理为突破口,按照“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思路,对全县重点河道进行疏浚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全县构建起以绿为底、以水为魂、水绿交融的生态景观体系。
文旅活县
打造沿黄文旅产业带
说起齐河旅游,最先想到的应是黄河国际生态城,这座2008年规划建设的生态之城,正迅速变为魅力独具的“绿城”、“水城”。
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的前身是黄河北展区,是为预防洪汛和凌汛于1971年经国家水电部批准而兴建的黄河北岸新堤。 2008年7月,国家下文明确取消黄河北展区防洪防凌功能,同意当地政府自由开发利用。30余年的休养生息,使这片土地成为周边“生态最原始、环境最幽静、空气最清新、水质最纯净”的“宝地”。齐河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作出了“依托黄河北展区、建设黄河国际生态城”的战略决策。同年11月,国际生态城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旅游项目,被省发改委列为服务业重点项目。同时,聘请专家精心编制规划,着力将此地打造成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和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蓬莱深耕旅游业多年的李海锋看中齐河的大手笔,在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建设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梦幻世界、欧乐堡水上世界、欧乐堡动物王国、齐河博物馆群等“旅游集群”。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土壤,从民俗中挖掘地方文化生命线”是山东坤河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锋一直坚持的理念,他始终定位“精品旅游”,践行“文旅融合。
目前在建的齐河博物馆群项目,仅基建投资就达120亿元,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国内古建筑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大型文化博览基地。
齐河博物馆群项目包括黄河文化博物馆、沉香木展览馆、地矿博物馆、古生物化石馆等19个博物馆,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有1.7亿年历史的树化玉、精美的沉香木雕、巨大的黄河象化石等各式各样的展品。
“齐河区位优越,交通方便,黄河国际生态城三分水三分绿三分建设,环境优美。”李海锋说,齐河得天独厚的区位和环境优势吸引着他在此持续耕耘。
防涝抗旱
打造黄河安澜示范带
作为黄河下游地区,近年来,齐河始终把保障黄河防洪安全作为黄河治理的首要任务,累计投入6.5亿元,实施黄河堤防加固、官庄险工改建、务头闸、祁庄闸、刘连闸、甘于闸新建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快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全面消除各类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为实现黄河长治久安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齐河先后实施了潘庄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灌区节水提升改造工程以及9个小农水重点项目,新建维修机井1800余眼,新建泵站60余座,覆盖耕地面积50余万亩,有力保障了农田灌溉、农业节水、粮食稳产丰产。
借助北展区开发建设契机,齐河加快黄河滩区搬迁。投资29.3亿元规划建设了古城苑、望岱、滨河、龙泉4个社区,推进沿黄39个村庄、2.2万名群众整体搬迁,让群众从堤下搬到楼上,不出社区就能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农民群众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目前,在生态城项目务工的农民群众达到3000余人,人均年增收3万元。
率先突破
打造沿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要指示和省委对德州提出的“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明确要求,齐河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努力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
作为传统产粮大县,齐河具有良好的粮食生产基础,连续12年粮食总产保持在20亿斤以上,建有全国面积最大、标准最高的80万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为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步伐,齐河大力发展藜麦产业,引进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团队,联合山东师范大学共同开展藜麦优质育种、高产示范种植、食品深加工研究,培植集藜麦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打造全国藜麦产业龙头。
同时,齐河积极发展蔬菜、畜牧、水产等特色产业,全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创建“黄河三宝”、黄河大米等农产品品牌30余个。利用沿黄风情秀美、宜居宜游的生态特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年游客接待量达到300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千万元,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县。
为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齐河坚持因地制宜,具备搬迁条件的村庄建社区,共建成、在建社区57个,惠及13万农民群众;暂不具备搬迁条件的村庄优环境,累计投资7亿多元,按照“两通三化四清”标准,实施综合改貌工程,637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投资额德州市最多。
讲好故事
为黄河文化注入更多齐河元素
奔腾千年的黄河,给予了齐河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齐河坚持把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深入挖掘出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以晏婴为代表的齐文化等地域文化,黄河号子、打夯小调、绣球灯舞、一勾勾民间曲艺等黄河民俗文化,以及《老残游记》、康熙、乾隆南巡在齐河诗词等一系列有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全面做好保护传承和弘扬研究,延续历史文脉。
为使黄河文化拥有更多鲜活的生命力,努力讲好“齐河版”黄河故事,齐河以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全国道德模范、“舍己救人模范军官”孟祥斌等先模人物事迹为引领,提炼出“爱国爱乡、厚德重义、开放包容、务实创新、拼搏争先”的齐河精神,全社会崇德向善蔚然成风。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创优工程,先后推出了《额尔古纳的齐河人》《情满高原》等系列精品力作,让齐河好故事、齐河好声音广传四方,不断提升对外知名度、美誉度。
(采写/德州日报记者 屈大鹏 杨鸣宇 济南日报记者 张群 摄影/摄像 德州日报记者 屈大鹏 济南日报记者 崔健 张铭)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