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气冷,暖意却始终洋溢在张萌的4口之家。张萌家住平原县龙门街道办事处金河源社区观园小区,与丈夫均是一级残疾,膝下育有二子。过去,夫妻2人每年可领取11760元的社会救助补贴。但经平原县民政部门主动发现,家庭账户上,每年又增加了22080元补贴——2个儿子每人每月920元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
平原县社会大救助中心实现所有救助事项,一窗受理、协同办理、一口办结
由“人找救助政策”转变为“救助政策找人”,背后是平原县社会大救助体系的日趋健全。
瞄准山东领先、全国一流,平原县在全市率先建成融合联动、多维施策、主动发现、阶梯救助、高效便民的社会大救助体系,着力兜牢困难群众的幸福底线——标杆之高、力度之大、落地之实,尽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平原情怀与平原担当。
“一个县域的温度,取决于对困难群体的关注程度。”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说。平原始终以改革创新为基石、用数据技术拆“烟囱”、以人民情怀筑底线,实现了社会大救助有机构理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好事快办、好事办好,确保了救助资源精准滴灌“最困难的人”。
改革创新为基石,实现——
审批权限沉下去,“幸福预期”稳上来
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意味着贫困从此消失,接续奋斗,解决更加隐蔽的相对贫困、筑牢脱贫攻坚底线,事关特殊困难群体“后扶贫时代”福祉。
脱贫朝着深水区迈进。改革,成为平原县持续增强困难群体获得感的最亮底色。
过去,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44项福利和保险政策,分布在民政、扶贫、教体、住建、卫健、医保等20个职能部门,甚至在部门内部,政策又细分到多个科室。“九龙治水”存在制度漏洞:一方面重复救助、多头救助;另一方面救助空白、遗漏救助,碎片化成为横亘在政策与部分困难群众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平原县向“整合”要救助成色——将碎片分布的政策集中打包,集中“另存”在县社会救助中心,实现所有救助事项,一窗受理、协同办理、一口办结。
不止于此。平原还将救助“连锁店”开到了群众家门口:在每个乡镇(街道)设立社会大救助工作站,全县66个社区设立社会大救助服务站,村级设置社会大救助协理员。
德原街道新城社区社会大救助服务站,虽然面积不大,但功能不容小觑。办事人员告诉记者,在过去,他们只负责在申请表上盖章,需要群众再到有关部门申请救助,多头跑、来回跑,有的跑累了腿,还“摸不清门、办不成事”。
平原干脆将权力与服务一同下沉,探索实施了“县级备案监管、乡镇审核确认、社区帮办代办、村级即时申报”的新模式,群众可就近申办、全城通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
该压减的流程压减下来。平原县以“流程革命”为救助审批按下快捷键——取消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的民主评议、审核公示环节;将经济核对、入户调查和表格填写3个环节同步推进、压茬进行;低保办理流程由原来的4个环节9个步骤,压减至2个环节4个步骤,11个表格、16项证明核减为身份证、户口簿、残疾证和支出证明4个,只需签署3项文本,填写一个表格,低保户“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实施“8+5+2”的15个工作日低保审批办结制,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支出型临时救助审核审批时限由37天压缩至7个工作日内;急难型救助24小时内先行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和低保家庭本科新生补助等限时办结、限时办理。
社会大救助中心工作人员使用微信小程序帮群众办理业务
见屏如面,让恩城镇徐庄村63岁村民徐存俭体验了一把社会大救助“指上办”带来的便捷。徐存俭与老伴腿脚都有残疾,行动不便,按政策可享受老年人生活护理救助。正当他为出门犯难的时候,徐庄村社会大救助协理员徐存顶主动登门,掏出手机,点开“德救助”小程序,按固定模板录入信息,很快完成申报。
除了微信小程序,徐存顶还能通过“爱山东”APP,实现远程登录、手机申报、查询办理等功能;通过市民热线12345呼叫平台电话办、口述办,“一切方便让给群众,群众方便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徐存顶说。
“以‘用户思维’回应群众痛点。”在平原县民政局局长刘涛看来,不管是流程再造,还是线上线下延伸服务,都是为了最大限度便民、最快效率救助,好事快办、好事办好。
信息技术拆“烟囱”,实现——
人找政策变政策找人,申报救助变精准匹配
救助政策分散在各部门,有一个形象说法——蜂窝式社会大救助体系。意思是,虽看似一体,内部却“烟囱”林立,信息难互通,要么重复救助、要么空白救助。
打造莲藕式社会大救助体系势在必行,特点是“一口进、一口出,各口独立运行又相互渗透。”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已为我们进一步探索‘政策找人’的主动作为提供了可能。”刘涛告诉记者。具体实施中,平原县将民政、人社、医保、教体等20个部门信息汇聚到一个数据池,形成10.68万条民生数据,为家庭和个人打上7大类标签,“供”“需”精准对接。
以张萌家庭为例,依托各部门提供的数据,平原社会大救助中心可以筛选出这个重残家庭是否具备抚养儿童的能力,进行精准画像,并锁定家庭住址和匹配的救助,“筛选后,系统会派单给村级协理员,由协理员上门核实,实现救助对象没开口,服务就到家。”刘涛说。
除了查漏补缺、精准匹配,平原智慧救助平台还能为困难群体将面临的风险提前“吹哨”。有居民生大病办理医保,平原智慧救助平台捕捉到信息后,即自动调取大病居民享受的各类报销政策数据,如发现居民存在因病致贫风险,则主动向办理前端吹哨,协理员就会主动上门走访并指导居民申请有关救助政策,把服务做在“群众开口”之前。
无论是拆“烟囱”,还是搞改革,涉及“动奶酪”、触动部门利益,往往阻力不小。平原县从顶层驱动着眼,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双挂帅的工作专班,制定工作配档表,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难点,定岗定责、督考并行,挂图作战、压茬推进,出台《深化社会救助制度创新加快社会大救助流程再造的实施方案》,有目标、有步骤、有策略、有保障,全力破解“不愿不敢不会”难题。
“拆掉思想围墙,才能迎来八面来风。”平原县委副书记、县长袁志勇说,平原在健全社会大救助体系上,有敢于较真、敢于碰硬的勇气和魄力,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用真心和真情赢得老百姓点赞。
人民情怀筑底线,实现——
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机构理事
有的困难群众在申请救助时,会经历这样一番“纠结”:先是不好意思开口提,等到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去申请,却发现政策库实在太过庞杂,完全不知从何下手。
如何让救助在群众那里触手可及,快捷获得资源?
眼下,855个村级民政专职协理员成了困难群众的贴心“顾问”。平原县除了拿出150万元财政资金,在乡、社区设立工作站、服务站,确定53人专职民政工作人员外,还在855个行政村配备了村级专职协理员,在开展救助的各个阶段,全流程陪伴、协办、代办。
50岁的任万江,是龙门街道办事处光明社区北任村协理员。他既是全村困难群众家庭的“活地图”,也是救助政策的“活字典”。“办理残疾人两项补贴,需要身份证、残疾证、低保证,还要填写一份信息采集表,一般9个工作日完成。”记者随机一个小测试,任万江对答如流、如数家珍。眼下,北任村4个低保户,都是在他帮办、代办下完成的。
让社会大救助有机构理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好事快办、好事办好,确保了救助资源始终围绕“最困难的人”,平原已经构筑起三大机制、五大体系,为困难群体支撑起稳稳的救助伞。
——建立相对贫困人口主动发现机制,依托贫困人口大数据库、已救助事项成果库,为困难群体精准画像,对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提前介入,彻底解决了重复救助、遗漏救助的难题。
——建立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救助保障提升机制。特别困难群众“一事一议”,适当提额、叠加救助;将各类慈善组织、志愿者、救助平台、爱心单位和个人的力量握指成拳,让社会爱心精准、有序“投放”。
——建立适应相对贫困人口多层次需要的动力提升机制。针对贫困人口短板弱项靶向提示、动力提升路径指引、成效考核标准化推进,贫困人口脱贫动力不足,大数据平台即亮起“黄灯”,随即导入能力提升路径指引,精准帮扶;不让贫困代际传递,将资源注入家庭帮扶;建立多次适岗介绍不就业惩戒机制,引导贫困人口在参与劳动时激发内生动力。
——五大体系全面整合救助资源。以政策归集、流程再造,实现救助资源触手可及、快速响应,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依托德州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新平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12345市民热线建立的呼叫平台和社会救助综合信息网等“一网三平台”以及“德救助”微信小程序,掌上办、网上办、电话办、口述办成常态,拓展平台体系;以分布乡镇、村的工作站、服务站和协理员,织密兜起困难“呼叫”的响应网,构筑起纵向到底的网点体系;规范社会救助资金发放,将各类救助资金“一口理、一口管”,晒在阳光下,同时建立失信人惩戒数据库、社会大救助监督考核制度,形成“事有人管、责有人负”保障体系。
大救助体系自运行以来,平原县先后办理救助事项1313件,1333名困难群众摆脱生活困境,68名贫困大学新生顺利入学。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任立松 通讯员|曹伟 嵇磊
编辑|李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