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母亲——田毅
田毅,女,原名田月瑞,1921年出生,山东庆云人,中共党员。1941年参加革命,任庆云县二区妇联主任。1946年底参加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历任班长、文教、出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检察院干部。1986年离休,2013年9月去世。
我的母亲叫田毅,1921年出生,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了我党的地下工作,1946年底参加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在第3团女兵班任班长。
母亲是庆云县人,1937年,考上庆云中学,不久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学校被迫解散。那时三舅田荣先已经参加了革命,家里经常来一些地下工作者,动员母亲参加革命。因此,母亲从1941年就开始做地下工作,给党组织送信,当通信员,1944年夏天正式参加了革命队伍。
我父亲原名刘树荫,参加革命后改名刘一村,1938年在家乡安徽枞阳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中共射阳县区委书记,1945年12月从苏北赴山东后担任中共商河县委组织部长。1946年底,山东渤海区大拥参时,我父亲率领商河的翻身农民一起参加了渤海军区教导旅,任渤海军区教导旅第3团政治处副主任,到庆云练兵时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我的母亲。他们是1947年10月西征前结的婚,介绍人是于侠将军。于侠将军是位老红军,当时任渤海军区教导旅第3团(后来的第18团)政委。
1956年父亲回老家探亲,回来后感慨地说,能活到今天真不容易,和我一起出来的那26个老乡都发了烈士证。所以,他经常教育我们,能够活着已经很幸福了,不要和别人比享受、比待遇,要和别人比为国家做过多少事情。
当时教导旅第3团分配来12个女兵,编成一个班,母亲担任班长,马素珍阿姨为副班长。大伙穿上新军装,显得特别精神干练。这些女兵除了母亲和马素珍,其他年龄都不大,最大的只有20岁,最小的才13岁。部队挺进西北过程中,女兵班主要做后勤工作。
母亲始终忘不掉在西征路上失去的第一个孩子,那是个男孩。孩子生下来后,母亲体质很差,营养不良,没有奶水,孩子也很瘦弱。当时天天行军打仗,形势很残酷,为了行军方便,母亲只得忍痛把不过满月的孩子交给了当地一个老乡。后来回去找时,孩子已不在人世。这是母亲永远也愈合不了的一个伤口。直到晚年,母亲仍念念不忘我的哥哥。
1949年底母亲随部队进疆,开始在新疆军区工作,后来调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法部,再后来调到兵团检察院工作,一直到离休。母亲的老战友马金仙等几位阿姨对我说:因为父亲在兵团担任领导,所以不许组织上给母亲提职,母亲也很自觉,那时的干部就是这样。
有一件事母亲很有主见。兵团成立不久,全国都在学苏联英雄母亲“多生孩子光荣”,父亲是兵团政治部主任,就动员母亲退职,回家生孩子、带孩子,母亲坚决不同意。她说:我决不放弃工作,就是离婚也不离开工作岗位。父亲一看母亲这么坚决,只好说:不退就算了,可我还怎么动员别人勤俭持家呢。
田毅与爱人刘一村
从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到1975年3月兵团被撤销,我的父母亲一直没有离开过兵团。“文革”期间,父亲被关押了整整9年。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母亲坚定地站在父亲一边,陪他挨斗,陪他下放劳动,一起住牛棚,父亲走到哪里,母亲就跟到哪里。母亲说:我相信你父亲不是反革命,不是坏人。母亲的态度和做法深深感动着父亲,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
母亲到新疆60多年,只有1975年回过一次山东老家。那年我父亲刚刚平反,补了10年工资。母亲回到老家高兴,见到亲戚就发钱,最后我表姐直喊:不能再发了,再发回去的路费都没有了。
母亲回老家是我陪着去的,那时新疆到山东的交通十分不便,路上走了半个月,回到老家其实只住了4天就走了。从此母亲再也没有回去过。
我兄弟姊妹3个,哥哥在兵团民政局工作,弟弟现居成都,我在兵团办公厅老干部处工作,都已经退休。
母亲年老后愈发怀旧,想山东老家想得要命,天天念叨,想村里老家的小土墙、小土房,最想的是老宅子里的那棵杏树。母亲是2013年9月去世的,享年93岁。后来我陪刘双全司令员去过一次山东宁津,顺便回了一趟老家,虽然今非昔比,物是人非,心中感慨颇多,但也总算是替母亲还了一个心愿。
来源: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
编辑|石秀秀 通讯员|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