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分享
□李慧善
小时候,父亲从野外收来一群蜜蜂,在院子里养起来。父亲没养过蜂,脸上、手上让蜂蜇得到处都是包,可他一点也不在乎。每当收获了香甜的蜂蜜,父亲总叫我满满盛上几茶碗,给村中长辈和邻居送去。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特别是在农村,蜂蜜虽不贵重却也是稀罕物。看着所剩无几的蜂蜜,我疑惑地问父亲:“自己吃还不够,为何还送人?”父亲呵呵一笑:“蜜蜂采百花酿蜜,都无私奉献,我们把蜜蜂分给大家,皆大欢喜,何乐不为?”
说起父亲的慷慨大方,母亲感触最深。上世纪60年代闹饥荒,家家缺吃少粮。和父亲一块转业的战友步行100多华里地来到我家,红着眼圈问“家里有粮食吗,借给我一点”,结果家中仅有的口粮全部给了叔叔。母亲卖了结婚时一直舍不得穿的皮鞋和全部值钱的衣服,最后全家靠吃院中枣树结的枣度过灾年。每当提起这,父亲总是说:“战场上死都不怕的兄弟,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张口的。不接济他一下,战友家这个难关就闯不过去了!”
分享,就是把快乐放到最大,把悲伤缩到最小。当我们懂得分享,不图回报时,回报就已经在路上。
上高中时,我住校。周末,父亲常骑自行车来看我。回去时,见有些家长步行过来,父亲总是上前询问是否顺路,主动提出捎对方一程。回家的路并不好走,有的地方坡度大,载人很辛苦。我不明白父亲为何这样做,他笑道:“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我心里嘀咕:只见“与人方便”,何来“与己方便”?
直到一个周末,我的自行车坏了,只能步行回家,走到半路时,一个骑自行车的大叔追上我,要捎我一程。对方有些面熟,但我一时想不起是谁。大叔说:“我儿子跟你同校,之前有好几次我走路去学校,刚好碰上你爸,我都是坐他的车回去的。快上来吧,我捎你一程!”
那一次,我终于明白了父亲所说的“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的深意。
工作后,我把父母接到城里居住。一次,家里杀了一只鹅,烹饪好之后,父亲盛了一大盘送给邻居张大爷。我问父亲为何这么大方,他只说了一句:“独食难肥,远亲不如近邻!”几天后,张大爷家杀了一只鸡,便给我们端来一大碗鸡肉,说一家人吃不完,让我们帮忙消化一下。
“独食难肥”,我细细揣摩父亲这句话。是啊,这邻里情,不就是在你来我往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吗?在老家乡村,谁家有个婆媳矛盾,大家都帮助调解;谁家盖房修院,大家都相互帮衬,因而乡邻关系其乐融融。在城里,这些年我们和张大爷家总是守望相助,亲如一家。
父亲就是这样,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生活的一件件小事中,让我受益匪浅。我也始终将父亲的话铭记在心,并在生活和工作中积极践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学会分享,让我收获了许多快乐。
(原载于2021年4月9日《德州日报·德周刊》3版柳湖·读书 编辑:孙玉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