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第二个周末,平原县腰站镇锅培口村的4棚康乃馨售罄。“一个棚15万株,一株长3朵花,1朵花0.8元,一年收回了20万元的建棚成本,没想到效益这么好。现在党支部领办的康乃馨种植大棚准备从4个扩展到37个。”锅培口村党支部书记王笃春介绍。
花开并蒂。距锅培口村30公里的前曹镇高庄村玫瑰飘香。“龙头企业在我村流转种植300亩玫瑰,今年进入盛花期,亩产700斤花瓣,每年可实现村集体增收5万元,村民每亩地收入1200元。农闲时,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当天就能见到收益。”高庄村党支部书记米连坤说。
从偏远乡镇的传统粮棉村到城郊型人口大镇的近郊村,平原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动产业振兴,花开朵朵,格外绚烂。
统分结合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蹚出“新路”
杏黄催麦熟,平原桃园街道办事处的万亩小麦即将进入集中收获期。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经理何石宝正忙着制定收割方案。“空机空车优先收割实验麦种,保证实验品种的纯度,第二阶段收优质高筋小麦,通过集中烘干,粮食不落地直接销往鲁粮集团。”何石宝介绍。
今年是土地鲁望公司来平原种地的第3年。2017年以来,平原县按照统分结合的总体要求,全域推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探索出产粮大县乡村产业振兴的平原路径。
“把村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是国家确立的村集体耕地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重视了‘分’,激活了乡村发展活力。当前历史条件下,我们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重点做好‘统’,破解人地钱难题,激活百万亩良田这个农业大县最大资源。”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介绍。
全域推进党支部领创办,最大资源合起来。2017年以来,围绕耕地做文章,平原县出台“二十条意见”,推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做深、做大、做强。4年来,平原县累计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586个,流转土地21.7万亩,带动了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为农业“双招双引”创造了良好条件。桃园示范区、张官店水上古村落、恩城盛堡啤酒小镇等乡村振兴项目加速建设,乡村旅游、智慧农业等业态蓬勃发展,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成功争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续3年举办对接“强企名校”活动,引进宜瑞安、广西田园、牧原集团、广州海大等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
今年,宜瑞安五星淀粉等4个农业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中农大、中农科等高校院所的67名院士、博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在平原当起了“田把式”。福洋生物仅去年就引进院士3人,研发储备基因改造、高分子材料等新技术9项,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6个“国字号”荣誉,带动了平原玉米加工产业走向国际高端化。
22个村2万亩地种了3年,今年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平原桃园示范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再进一步。“2万亩地主要是小农户的土地,对于种植百亩土地以上的职业农民,我们立足良种、农机、烘干、仓储和订单优势,与职业农民共建粮食安全联合体。”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研生说,“粮食安全联合体可实现农资成本集采降低20%,粮食订单集中销售给鲁粮,每亩地的收入增加150元。”
相较于效益增加,平原县委副书记、县长王玉东更看重现代农业的提档升级。“在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前提下,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领办土地合作社,以合作社为纽带对接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把高端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市场全部引入当地农田,实现优一接二连三。”王玉东说。
面合心合 “三治融合”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72岁的杨孟涛2019年退休后发挥余热,在军仓新村成立“老杨说事”矛盾纠纷调解室。乐于人民调解工作的他,2020年获评全国模范调解员。在杨孟涛看来,随着乡村治理的不断深入,“老杨说事”的调解量也在逐年变化。
“3年累计调解160件矛盾纠纷280余次,其中第一年调解80多件,接近一半。前年50多件,去年20多件,每年的调解量都在减半。”杨孟涛介绍,“不仅如此,四类调解事项中,反应干群矛盾和邻里关系的占比下降明显,群众咨询成为主要类型。”
军仓新村于2017年由军屯、许铺等11个村庄合并而成,1872户、5632人,耕地9700亩。调研发现,社区完成并居后,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变化,但是11个村庄还是独立运行、各自为政,村庄管理还是原有模式,还存在着人合心不合、村合事不合、形合神不合,带来服务难统一、人员难优化、要素难聚合等问题。以军仓新村为试点,平原县探索实施了“四融合”促“四化”乡村振兴融合化发展模式,实现面合心合。
以村庄融合,促进农民生活宜居化。规划建设了军仓新村和“双创”产业园区,就地就近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军仓新村投资3.2亿元,“双创”产业园区投资2亿元,占地300亩,引进企业16家,吸收1200多名群众就地打工。
以组织融合促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党组织融合:打破原有的村“两委”管理体制,撤销原村党支部,设立社区党委,按楼宇划分网格党支部,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的组织架构。自治组织融合:建立“居委会+居民小组+职能办公室”的全要素网格化治理服务体系,实现了“小事格内化解,大事全网联动”。经济组织融合:整合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成立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农业发展公司,对接强企名校,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以土地融合促进农业经营适度规模化。借力土地“三权分置”政策,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实现土地融合。11个合作社融合成立联合社,探索“联合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城市社区”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社区、城中村、农业产业工人三增收,保障了社区干部待遇和后扶贫时代长效机制的建立。
以服务融合促进公共资源均等化。借力“一次办好”“放管服”改革,成立便民服务中心,将证照办理、医保、社保等公共服务职能全部下沉到社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各种优质的政务服务,实现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平原县“党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新模式,成功入选全国34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全省31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和全省32个改革品牌。平原被中央农办、中组部、中宣部等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治理融合成为平原乡村振兴的坚强基石。
城乡融合 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
且闻麦香,且听“麦浪”。5月15日,平原县恩城镇盛堡啤酒小镇麦浪音乐节如期上演,奏响产城融合最强音。全国少有开在乡镇的摇滚音乐节,连续3年赔钱赚吆喝,啤酒小镇图个啥?“音乐节商演‘零收入’,但对平原恩城啤酒品牌价值和销量有明显的带动。恩城镇拥有啤酒生产企业5家,年产啤酒70万吨、易拉罐16亿只,是全市规模最大、产品门类最多、产业链最全的啤酒生产基地。通过活动,能推动本地啤酒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恩城镇党委书记孙建说。
“啤酒+文旅”擦亮平原啤酒产业特色小镇的金字招牌。平原县先后投资1000万元,为啤酒小镇建设了道路及配套设施;投资超亿元,接续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推动以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代表的啤酒产业。
产业特色小镇做特色,传统农业大镇优链条。“我们把城镇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统筹谋划,一体推进,立足把城镇建成乡村的服务中心、产业中心、治理中心和文明实践中心,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做优农业全产业链条。成立了前曹镇为农服务中心,为全镇5万亩土地提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抓牢资源要素关键节点,大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前曹镇党委书记宁军介绍。
前曹镇辖132个自然村,人口5.1万,耕地面积13万亩,约占全县耕地总数的16%。立足该镇完善的工业基础和基础配套设施,平原县接连引进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山东省财金集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中国农科院和财金集团在前曹镇的试点都具有唯一性,农科院带来粮食‘芯片’和人才,省属国企财金集团带来政策资金,与全镇53个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全面对接,流转土地3万亩,实现农民全产业链分红。”前曹镇人大主席裴建雷说。
下好城乡融合先手棋,在城乡融合上不断寻求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设立城乡融合专章,对产业协同、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等作出明确规定,平原县按照国家乡村振兴促进法,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整体筹划城镇和乡村发展,科学有序统筹安排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确立了“1+3+4+100”城乡长期发展布局规划和“1+7+X”产业发展规划,建成新型农村社区27处、农业产业园区32处。投资26亿元,实施了乡镇驻地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将127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放到社区,9.6万名群众在家门口找到了就业路、致富路,享受到城市般的生活和服务。平原县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优先满足农业农村要素配置、优先保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公共服务,推动平原城乡加速融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在2019年山东省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平原县成绩靠前,并成功入选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山东省第一批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张大伟
编辑|屈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