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不知道的老兵——王庭信(上)
王庭信是谁?南疆军区子女学校副业班长说到这个名字还真没有几个人知道,可说到绰号“某某某”,老校友知道的人不少,至于王庭信解放战争当解放军打仗的经历,没有人知道。
7月31日,我们几个在乌鲁木齐的疏勒县八中学(原南疆军区子女学校)老同学在一起小聚,欢迎由四川来新疆旅游的小学同学王秀清。有几个同学分别已经五十年了,大家畅叙友情,热闹非凡。同学们大都当过兵,父辈又是军人,聊军队的话题很多,王秀清同学很少插话,我知道她家没人当兵。结束后,王秀清到我家小坐,还是因为“八一建军节”的缘故吧,她说她父亲也是军人,参加过孟良崮战役,“解放战争的老兵?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我听了以后,心头为之一震:我知道孟良崮战役是1947年解放战争国共双方打的一场极其惨烈的战役,敌我伤亡比例为1:3,我军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参加这个战役的是军人的荣耀。她看着我惊讶神态,从手机上调出来一张他父亲当年穿军装的照片,人很精神,充满军人的气质,我不得不信了。
孟良崮战役
我的印象中,王秀清父亲一直是一个农民,个头不高,瘦瘦的,说一口山东口音,穿一身军装。60年代初,王秀清和我都在南疆军区子弟小学67级2班上学,当时学校是住宿制,大家每天都生活在一起,彼此都非常熟悉,王秀清的家就在我们宿舍旁,她的父亲我们也非常熟悉,天天都见面。五六十年代,南疆经济落后,当地维吾尔族老乡生活习惯主要是吃粮食,所以当地的农业以粮食为主,市场上很少有蔬菜供应,为了解决吃菜问题,疏勒县军队和地方都自己开荒种菜。一直持续到八、九十年代。60年代南疆军区子女学校成立了副业班,在校园的空地上种菜,另外还有养猪,还有一辆胶皮轱辘马车搞运输,解决了学校的吃菜问题。王秀清的父亲是学校的副业班长。我们小时候很调皮,60年代初,生活有点差,我们经常到学校的菜园子偷西红柿黄瓜吃,到猪圈偷豆饼吃,王秀清父亲见了我们就又喊又追,这样就免不了和王秀清父亲发生“矛盾冲突”,回来以后总要在寝室议论王秀清父亲“某某某”(绰号)追我们,怎么跑回来了。直到过了花甲之年回忆往事,说到“某某某”,大家都记忆深刻,还不免要议论几句,总之王秀清父亲在我们心中是一个对立面的形象。小时思维很简单,种菜就是种地,种地就是农民。那时候班上的同学大多军队干部子弟,军、师、团营各级领导都有,像王秀清父亲种菜这种情况很个别。实行供给制的时候,学校分军官子弟食堂,和士兵子弟食堂,军官子弟每个月有5元的补助,伙食要好一些。当时虽然没有拼爹这种说法,但多少会有一点优越感。我们班上有几个比较厉害的女生,父亲都是军队干部,嘴巴厉害,打架也厉害,我们男生都惧怕三分,轻易不敢惹她们。王秀清告诉我,当年她还和厉害女生打过架,还和外班一个男生打过架。我怀疑的看着她,以她瘦小的身躯和他们打架,真是难以置信,我也记不清楚了,这使我看到了王秀清内心倔强的一面,这是我以前没有发现的,因为以前我也没有把她当做军人的后代看待,这也许是是她身上流着军人血液的缘故吧。说到这我想起来了,我小时候欺负过她,就是因为她瘦小,属于弱势群体,这是男生的一贯做法,现在想起来历历在目,只是我不好意思说出来。
后来我当兵走了,王秀清继续上中学,最后上了大学。80年代我们又同在乌鲁木齐工作。我这个人还是很念同学之情,有一年春节我到王秀清家去拜年,他们家住在乌鲁木齐火车南站铁道西面的雅玛力克山的铁路宿舍区,这个地方市政道路设施不健全,到处是冰雪垃圾,走路非常困难。王秀清父母我20年没有见,他们比以前苍老了,我向他们问好,寒暄了几句,那时看起来身体还可以。1994年王秀清父亲去世了,我安慰王秀清几句,劝她节哀顺变,但我并没有问她父亲的一些情况,我认为我对她父亲很了解,王秀清也没有告诉我什么。几十年过去了,我对王秀清父亲的印象没有什么改变。今年三月份我在公众号《从军营走来》发表了一篇文章,《回忆疏勒县八一中学》(原南疆军区子女学校),我在文中写到“学校为了解决吃菜问题,用了一些从内地来的农民”,实际上当时我想写是“雇了一些农民”,考虑到这中间有王秀清的父亲,“雇”不好听,才没有写上。当时内地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不少人,许多人吃不上饭,跑到新疆来谋生,内地农民要比当地维吾尔族懂农业技术,种菜很合适,这样我认为情节合情合理,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文章发表后,阅读量比较大,有一万多,其中不少读者是八一中学的师生,谁也没有对文中的事实提出异议,看来大家都是这样认为,有的同学夸我记忆力好,我也很自信,我对历史事实还是很慎重的。
当我面对一个“老解放”时,我感到内疚,几十年来,我竟然一直把一个“老解放”当一个农民来看待,而且在回忆文章中也是这么写。从小学到现在快六十年了,如果不是她讲,这辈子我可能也不知道真相了。在我的一再的要求下,王秀清才把她父亲的故事告诉我。
(整合自《喀喇昆仑》)
来源: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
通讯员|杨扬 编辑|石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