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朵金花(一)
1947年4月,肃宁县垣城南村的5个女孩子李宝华、杨冠秀、韩凤兰、韩玉典、韩文英瞒着家人,到达山东庆云,参加了渤海军区教导旅,人生由此而改变。肃宁是革命老区,红色基因深植。1944年9月30日,肃宁县城解放,成为冀中区第一个全境解放的县城。一起去当兵的5个女孩子,都是苦出身。李宝华3岁没了母亲;韩玉典的父母在外地做小买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杨冠秀从小没有娘;韩文英没有父亲。抗日战争爆发时,女孩儿们正上小学。学校开不了课,老师就把学生带到家里,学习的课本是八路军编的。鬼子一进村,她们赶紧把课本藏到柴火垛里,在脸上抹上黑灰、涂上泥巴,打扮得丑丑的,以免被日军抓走。在艰难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种奋发向上、与命运抗争的精神。1944年,李宝华、韩凤兰、韩玉典就分别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入党是瞒着家人的,她们只是牢记入党时的誓言,党叫干啥就干啥。平时开会,都是去柏树林,或者坟地。李宝华还是村里的儿童团团长。别看是女子,大家从小就渴望当兵。1947年春天,听说渤海军区教导旅招兵的消息,5个小姐妹欢天喜地,结伴偷偷去报名。“五朵金花”之一的韩玉典回忆:“几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瞒着家人,从老家河北偷偷跑到遥远的山东去当兵,恐怕只有战争年代才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当年我们一块离家参军,又一块西征来到新疆。出来时家里都不知道,我们商量好不吭声就走。现在回想起来,当兵时的那股勇气和决心,成就了我们与村里其他女孩后来截然不同的命运。冥冥之中,有股神奇的力量引导我们走上革命道路。那时女兵在我们这些女娃子心中是何等神圣!”
女兵左一李宝华,右一韩文英
穿上军装的5个女孩子,英姿焕发,从心底往外乐,走路都哼着歌。旅部有两个女兵班,李宝华是二班班长,她还作为当时的两名女代表之一,参加了渤海军区教导旅第一次党代会。“当时是1947年10月5日,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老人说。
不久,部队一路向西,翻越太行山,直奔晋东南。西征路上,硬仗不少,运安战役、瓦子街战役、西府战役……就算对阵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渤海军区教导旅也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进入山西后,为了躲避敌机轰炸,部队常常夜里行军,不走大路,走小路,走山路。下着雨,山路崎岖,上山下山非常艰难,人和马驮子、马车摔下山去的事时有发生。旅政治部有驮文件的马,领导就让小女兵拽着马尾巴走。遇到浅河,男兵女兵一起蹚水过河。冬天行军,渴了,山的背面有积雪,就搲上一缸子,边走边吃。就在这种艰苦的征战过程中,五个女孩子相继结婚了。五姐妹中,李宝华算结婚早的。像绝大多数女兵一样,李宝华嫁给一位老八路。1948年,她和史骥在西征路上结婚。1949年9月,她在陕西咸阳生下第一个孩子。生完孩子,部队第二天就出发打仗了。李宝华当时还想:“孩子出生得真不是时候,炮火连天的,是顾打仗呢,还是顾他呢。”好在,9月份,整个大西北基本解放了。
五姐妹的婚礼多是战地婚礼,每个人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韩凤兰这样回忆她与开国少将熊晃的婚礼:“关中战役胜利后,部队暂时休整。师长张仲瀚亲自主持,为我和熊晃举行了战地婚礼。从此,我们两个人的命运就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回想与丈夫相遇、相识、相伴,恍如一场梦境。我是肃宁农家女孩儿,他是出自湖南的老红军,茫茫人海,是革命战争造就了我们的姻缘。”
(整合自《沧州日报》,作者杨金丽 )
来源: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
通讯员|杨扬 编辑|石秀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