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岳长金:难忘启蒙恩师

难忘启蒙恩师

□岳长金

一听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就想起我的恩师王兆杰老师。1962年秋,9岁的我开始上小学,有幸遇到王老师,其师德师风,使我受益匪浅、受用终生。

记忆中,王老师近一米八的个头,穿一套蓝色中山装,虽不新但一向整洁干净,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白皙的脸庞上,一双眼睛总是充满自信、刚毅。他德才兼备,不只文章写得好,毛笔字也一流,而且懂美术,会拉二胡,会教歌,会球类比赛,会做各种游戏。

那时的小学,土房土屋,门窗透风漏气,桌凳也是学生自备。教学是复式班,即高、低年级同在一教室,老师上课先高年级、后低年级。王老师全力讲好每一堂课。他教学有方:一是从不搞“满堂灌”。在吃透教材后,精讲多练,借古今中外小典故,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并提倡多思多问。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让学生记住“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包含整个世界”。二是讲究批评艺术。王老师一般不批评学生,即使学生做错了,也是教育为主,以理服人。学生对他既害怕又敬重。三是注重又红又专。王老师重视品德教育,不只常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还带领我们去生产队劳动。四是寓教于乐。他的教学讲求娱乐性。教学生学唱《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红色歌曲,潜移默化地熏陶、影响学生们成长。

记忆中的恩师宽严相济。王老师深知教学过松,会让学生学习懈怠,要求过严则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学应宽严有度。当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中有严,严中有宽。老师身正示范,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他必先带头;凡禁止学生不做的,他坚决不做,处处以自己的言行取信于学生。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他每天第一个站校门口;上课铃一响,又第一个进教室,尤其是周一,无论雨雪风霜,还是晴天下雨,即使伤风感冒,也从无例外。秋后天还没冷,王老师就买来窗户纸,糊好窗户与门缝;再买来烤火煤,脱成煤坯,晒干码齐;然后自己动手,用砖头和泥巴垒好烤火炉。冬日清晨,王老师总是先把炉子烧好,大家走进教室,倍感温暖,立马能进入学习状态。

王老师从不训斥、打骂或体罚学生,对学生哪怕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热切鼓励。我从学造句到初学写作文起,就得到王老师多次表扬。他关注我的写作,赞赏我的勤奋,教导我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作文本上“中心突出、句子通顺、语言流畅”等红笔批语,加上老师让我读课外书,激起我对语文的无尽兴趣……在恩师的呵护下,爱好写作成就了我的军旅人生。在部队上,我因能写东西,一直受到领导器重。

“工厂里出‘废品’,只是经济上受损失;学校里出‘废品’,国家就要改变颜色!”至今还记得王老师在班会上的一番讲话,“我静心教书,诚心育人,希望你们要学好科学知识,更要从小立志,长大后成为诚实、正直、上进的人。”为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王老师既潜心教文化课,又不忘传承红色基因。每周六下午,王老师都拿出一节课,给学生诵读红色经典……打那时起,为革命贡献一切的种子,悄然植入我幼小的心田。这些年无论在基层还是机关,我竭尽绵薄,工作尽责、尽心、尽力,无悔、无怨。若恩师地下有知,也会深感欣慰!

从上小学至今,59年时光流逝,恩师的形象不但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身影似在眼前,教诲犹在耳边。他始终是照耀我奋勇前行的一盏明灯!

(原载于2021年9月7日《德州日报》B3柳湖·读书  编辑:孙玉海)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