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ppy birthday to you!”9月10日,在黄河涯镇沙杨小学四年级2班的英语课堂上,老师姜晓漫拍着手,和同学们一起唱歌为芳芳庆祝生日,如今的芳芳自信、开朗、乐观,而一年前的她却是另外一幅模样——
一年前,姜晓漫作为首批省属公费师范生,毕业回到家乡德州任教。
刚到学校,她就觉得班里的芳芳同学性格十分敏感,平时不愿说话,学习成绩也不好。多番打听才知道芳芳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与祖父母一起生活。“对于芳芳同学的情况,我十分理解。因为我曾经是也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才能回家一次,有时候想他们了只能偷偷流眼泪。我深知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上的困难,他们也很渴望温暖,只是不会表达。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他们‘撑把伞’。”姜晓漫说。
为了让芳芳勇敢面对困难、增加信心,姜晓漫想出一个办法:每节课开始前,让芳芳领读上节课学过的单词,这样既能带领同学们复习单词,又让芳芳从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到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成就感。
自信了,学习劲头也就来了。半学期一过,芳芳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人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农村的孩子不擅长言语表达,芳芳在一次作文中写道:“我有一位美丽善良的英语老师,她给我一种妈妈的感觉。”这句话让姜晓漫感动了很长时间。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还会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家中老人过于宠溺孩子。姜晓漫班上的小成同学和姥姥一起生活,老人的疏于管教让小成变得十分调皮,上课小动作不断,作业总不能及时完成,让各科老师很头疼。
姜晓漫了解了这一情况后,想了一系列的办法来帮助小成。上课时,她经常走到小成身边,一旦发现小成开始做小动作或不认真听讲,姜晓漫就轻拍提醒。每天的课后服务时间,姜晓漫都会守在小成身边,督促他完成作业。一段时间后,小成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上课也能遵守课堂纪律。“感谢姜老师,把俺的孩子管好哩!”小成的姥姥专程到学校致谢。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姜晓漫表示,作为一名公费师范生,国家培养了自己,就要将所学回报家乡,让更多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德州,越来越多的“姜晓漫”活跃在基层教育事业中。“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93名公费师范生到校上岗。我们要持续做好公费师范生的宣传、培训和管理工作,让公费师范生真正学得实、教得好、留得住。”市教体局人事科科长董志勇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记者|苗欣 通讯员|卢鹏菲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