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陈兰兰报道
德州新闻网讯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协理员主动入户帮孩子申请补助。 ”9月3日,边临镇社会大救助工作站来了一位特殊客人,她将一面印有“精准助残行善举扶贫济困助村民”的锦旗送到了工作站站长刘卫晓手中。
这位特殊客人是67岁的芦玉芬,家住边临镇王连榜村。儿子儿媳均是听力语言一级重度残疾,无业,虽享受低保,但生活负担重,还有一个8岁的孙子需要抚养。村级协理员王新鑫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根据镇上每月培训的内容,初步认定芦玉芬的孙子王明帅符合无人抚养儿童条件,并在“德救助”微信小程序中为他提交了救助申请,后通过镇工作人员实地走访,认定王明帅符合救助条件。“从今年9月开始,孩子每年可以领到近两万元的救助金,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刘卫晓说。
由于救助政策涉及15个职能部门42项救助事项政策,各项救助政策交叉繁杂,困难群众受文化程度、年龄过大等因素制约,存在对应享受救助政策不了解、不知道找谁申请等多种问题。为建立更高效、智能的社会大救助体系,我区探索创新村级协理员主动发现救助机制,每个村都设立村级服务站,配备935名村级协理员,依托村级协理员对困难群众进行入户走访和评估,对急难困家庭进行信息收集和反馈,依托社会大救助系统,准确快速传递救助信息。协理员还可以通过系统预警识别,根据平台推送,主动排查困难家庭实际情况。对因受自身能力所限、不了解相关帮扶政策、想不到或者无力去主动求助的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
在丁庄镇社会大救助工作站站长宋清斌看来,村级协理员主动发现救助机制的顺利实施,与协理员的素质密不可分。通过加大业务培训、严格选聘、细化考核等方式增强协理员主动发现能力。“镇上工作站一共5名工作人员,很难做到了解每个村的情况,村级协理员常驻本村,熟悉本村村情,能及时掌握本村里每个家庭情况变化,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妥善救助。 ”宋清斌说,镇上每月10日都会对协理员进行业务培训,经过培训,27名村级协理员对42项救助政策了然于胸,并能熟练掌握“德救助”小程序的操作,十几分钟就能完成救助申请,提高了救助效率。
“陵城区救助服务中心自成立以来,成功办结救助事项3000余件,其中通过村级协理员主动发现帮助办理事项达1000余件,下一步我们将提升村级协理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让群众享受救助政策更便捷、更顺畅。 ”区民政局党组成员、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主任刘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