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见证一袋血液的“生命之旅” | 德州市卫健委开展“政府开放日”活动

一袋袋血,从献血者体内流出,再输入患者体内,给医院里等待输血的病人带来希望。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一袋血”是如何形成的?11月25日,德州市卫健委开展“政府开放日”活动,组织市民代表及媒体记者走进德州市中心血站,零距离见证一袋血液的“前世今生”。

每一袋血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位无偿献血者。位于德兴中大道的市中心血站,是一座银灰色的5层建筑楼,它相当于全市的“大血库”和“血液运转中心”。当日,30多名市民代表及媒体记者在市中心血站副站长郑辉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献血服务科、成分科、检验科、供血科等业务科室。

在郑辉的细心讲解下,前来参观的市民现场了解了血液从采集、制备、检测、储存、发放的全过程以及献血的基本常识。首先在2楼采血室,有几十名爱心市民前来献血,李成恰好是其中一员,他动作熟练地伸出胳膊,完成了输血前各项血液检测,成功献出了400毫升的全血,这是一份带着体温的“37度的爱”。

走出采血室,参观的第二站是检验科,伴随着“滴滴”的声响,意味着一件件血液样本扫码入库,它成功被装进试管,在一些“大机器”里进行乙肝表抗原、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等多个项目的检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需要分别进行酶免及核酸检测,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输血风险。“检验完成,结果将录入电脑,我们会据此液进行分类,只有合格安全的血液才能按照临床需要制备各种血液成分制品。”检验科工作人员范新新说道。

来到位于3楼的成分科,记者了解到,一袋全血的主要成分包括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所有成分混合在一起。但在临床用血时,有些患者只需要红细胞,有些患者只需要血小板,还有的患者只需要血浆。为了能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临床的用血需要,提高血液利用率,每一袋血要在成分科完成“分家”,完成离心、配平等操作。


紧接着,在一楼的供血科,先进的仪器设备、规范的操作、有序的流程,同样让参观的市民惊叹不已。在这里,合格的血液严格进行分类储存,各医疗单位需提前通过电话或网络预约申报计划,市中心血站定期按需将血液运送到医疗单位输血科。输血科再根据各科的用血申请单,将献血者的血液样本与用血者的血液样本进行配合试验。血液交叉配型成功后,这一袋血液才能流入患者体内,完成这一趟“生命之旅”。


小小的一袋血液,是一个个被热切期盼的生的希望。据了解,全市与德州市中心血站签约的医疗机构共有34家。中心血站献血网点覆盖各县市区以及122个乡镇。自2015年始中心血站就开展了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工作,有效缩短了乙肝、丙肝、艾滋病毒检测的“窗口期”,保证了临床输血的安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王法成 赵欣 编辑|唐志梅

审核|李玉梅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