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德州历史上的三大行政中心


德州历史上的三大行政中心

□王德胜

《德州乡土志》记载:“尧舜时期,夏封有鬲氏国,此鬲国之始。”鬲国隶属九州中的兖州,这也是关于德州区域的最早记述。

远古时期的德州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历史上德州的行政中心经历了三个变化,秦汉时期,大体以平原为中心;隋唐至宋元时期,大体以陵城区为中心,明代以降,以德城区为中心。这种变化,体现了水系格局对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变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因运河而引发的“德陵互易”,奠定明朝以来600年城市发展格局。

西汉初年设平原郡,辖19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取消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全国设立了36郡,每郡设守(主行政)、尉(主军事)和监(主监察)各一人,由皇帝直接任命。郡下辖县。鬲县因此而设立。秦统一前,鬲县区域属于齐国,秦始皇灭齐后,齐地被划分为齐郡和琅琊郡,鬲县区域属于齐郡。不久,齐地再次被划分为济北郡、临菑郡、胶东郡和琅琊郡,鬲县区域属于济北郡。前206年,济北郡改称济北国,隶属于西楚。西汉初年(前201),分济北国北部置平原郡。《汉书》记载:“平原郡,高帝置,莽曰河平,属青州。户十五万四千三百八十七,口六十六万四千五百四十三”,管辖平原、鬲、高唐、重丘、平昌、羽、般、乐陵、祝阿、瑗、阿阳、漯阴、朸、富平、安德、合阳、楼虚、龙额、安19个县。这种名称与辖区的变化,与封建时期中央对地方从二级管理到五级管理集权逐渐加强的行政体制设计密切相关。


隋唐时期的德州、将陵县与大运河(永济渠))

秦朝以前,黄河名“河”,也称“大河”。秦始皇相信“五德之传”,认为每一个朝代都有与金木水火土相应的德,黄帝得土德,夏得木德,殷得金德,周得火德。秦变周,是沾了水德之瑞。因此“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

西汉初年,德水之畔设立了安德县。田雯在《长河志籍考》中对县名称的由来及大体方位做了说明:“汉县名为安德者,以其德水安澜耳,是德先安德,今陵县尚有德水,俗呼十里河。”安德县治在今陵城区境内。

安德县曾为西汉帝国最后一名太子的封地。公元9年,王莽称帝建新,废汉朝皇太子刘婴为定安公,将平原郡的平原、安德、漯阴、鬲、重丘5个县,民万户,地方百里,作为定安公国,治安德。但王莽不准刘婴回到定安公国,而是把京城的大鸿胪府改建为定安公第,与外界隔绝联系,致刘婴不识六畜,知识面与幼儿无异。东汉建武元年(25),刘婴被乱兵所杀,定安公国被废,改称安德国。三国时,安德国降为安德县。

隋朝移安德郡故城于今陵城区,置德州,治安德

北魏486年,平原郡更名为安德郡。《魏书》载:“安德郡,太和中置,寻并渤海,中兴中复”,管辖平原、安德、鬲、绎幕4个县。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为州,废安德郡为县,属冀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移安德郡故城于今陵城区,置德州,治安德,德州之名始现。德州之名源于德水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陵县最初叫将陵县,诞生时间比德州晚7年。隋开皇十六年(596),分安德县北境设置了将陵县。唐《元和郡县图志》载:“汉将陵侯城,在安德县境内,取以为名。”这个将陵侯叫史曾,乐陵人。他的亲兄弟叫史高,同期获封乐陵侯。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将陵县治迁移到了长河镇,第二年,取消安德县置,并入将陵,属永静军(治东光)。金代,全国划分为十九路,将陵属河北东路景州。太宗天会元年(1123),割将陵县北境置吴桥县。元代,将陵变化频繁。先是宪宗四年(1254),将陵县划属河间路。继而同一年升为陵州,属济南路。元至元二年(1265),降陵州为县,三年(1266)复升为州,还属河间路,同时,废故城入陵州。二十三年(1286)割陵州西南境,别置故城县。

大运河繁荣致“德陵互易”,奠定了今天德城区的地位

今日德城区(资料图)  记者  周坤  摄

大运河漕运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主导了“德陵互易”。隋炀帝开通永济渠,唐取代隋后的300年间,大运河成为帝国经济大动脉,北宋缘边漕运成就陵州(今德城区)强劲发展势头。宋金南北对峙时期,金政府管辖的大运河只通行于山东及以北地区,天会七年(1129),在将陵县设立将陵仓(今德城区北厂),专门储存河南、山东两省的漕粮,然后通过御河运往北京。1153年,金朝迁都燕京,宫廷建造需要的大量建筑材料从汴梁(今开封)运至北京,同时漕粮北运数量激增,将陵仓地位日益突出。

明清时期的德州、将陵县与大运河(永济渠))

元代重修大运河,奠定陵州区域核心地位。元定都北京,对南方依赖更甚。至元二十年(1283),自江南运至京师的粮食不到10万石;泰定三年(1326)高达335万石。《元史》记载:“元都于燕,去江南甚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设在德州的粮仓位置格外重要。《德州志》记载:至元三年(1266),“改将陵仓为陵州仓,设监支大使等官。”为保障运输,元政府在1283至1289年,先后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把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了900多千米,不再绕道洛阳,形成了今天京杭大运河的框架。

今日陵城区(资料图)  王树明 摄

明代“德陵互易”水到渠成。明初,德州治安德县,位于今陵城区一带。明洪武元年(1368),改陵州为陵县。明洪武七年(1374),改陵县为德州,同时废除安德县,并入德州。明洪武十三年(1380),在原安德县旧址设立陵县。乾隆《德州志》载:“安德县原系旧德州治,名安德县为陵县,是直名德州为陵县矣”。

(原载于2022年3月4日《德州日报》4版)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