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县崔口镇:“党建+”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咱们村在全镇‘最美村居’大评比中获得第一名,这是大家的功劳,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让村庄越来越美。”3月11日上午,在庆云县崔口镇二屯村,党员、群众、志愿者在党支部的号召下开始了义务劳动,大家拿着扫帚、簸箕、铁锨,将道路两侧、房前屋后、湾边沟边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放眼望去,道路宽敞整洁,房屋鳞次栉比,树木始发新芽,一幅幅生动的彩绘墙沿着主干道延伸,“最美村居”当之无愧。

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小康在农村的形象表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崔口镇坚持党建引领,发挥群众主体,突出文化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党建+经济,厚植美丽乡村发展基础

崔口镇各村合作社都有一个共同点:党支部。这些党支部注重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以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的方式增加收入。一方面改进农业种植技术、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另一方面培养致富能人,着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

2017年,周辛村成为崔口镇第一个“吃螃蟹”的,成立了民意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动员党员、群众加入合作社,仅5年时间,就吸纳了全村700多亩土地,农民累计分红200余万元。同时,还依靠自身农机设备,给未入社群众提供农业托管服务,多业并举的经营格局渐次达成。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周庆曾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现在,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在崔口镇实现了全覆盖,以“产业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破解跨村土地流转难题,发展高筋小麦、蛇床子、西瓜等特色种植,实现村民富裕和集体经济壮大的双赢局面。

周辛村的任秀菊这样评价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有了党支部,我们就有了领头羊,有了合作社,收入就有了保障。”

党建+环境,提升美丽乡村宜居水平

崔口镇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利用主题党日、周六义务劳动日,全面清理村内的死角垃圾、积存垃圾、大街小巷及门前“三大堆”,合理配备垃圾桶,消灭所有卫生死角,拆除危旧房屋,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配备保洁员,负责日常保洁工作。将爱护环境纳入村规民约,提高群众自觉性。每月开展“美丽村居”现场观摩会,通过“走、看、评、议”,本着“查不足、补短板、促提升”的原则,通过现场评比打分,指出问题,提出具体整改建议。

注重打造特色村,结合“大绿化”工作,因地制宜选择适宜苗木、花卉,开展道路增绿、村庄补绿、见缝插绿,实现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高低搭配、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黄屯村广场旁边就是一片绿荫,到了晚上成了群众休闲纳凉的好地方。

“自从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垃圾没有了,树木变多了,环境变美了,心里也是越来越敞亮了,这日子真是美啊!”黄屯村的韩秀利对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满意。

党建+文明,赋予美丽乡村更多内涵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崔口镇既重“物”,更重“人”,坚持塑形、铸魂“双推进”,让村庄既“面子”靓,又“里子”美。

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崔口大秧歌已有多年历史,2020年获评庆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连续多年参加县民间艺术展演并获奖。为充分发挥秧歌的文化价值,成立了崔口大秧歌工作室,并邀请老党员做顾问,做好“传帮带”。同时,将秧歌与移风易俗、防疫知识、重点工作融合在一起,让群众在文化盛宴中学到知识、明白政策。

与乡风文明相结合。积极开展移风易俗、美丽庭院创建、评选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美丽村居等评选活动,以“榜样”引领文明,以“家风家训”传承文明,以“乡贤文化”涵养文明,凝聚向上、崇善、爱美的正能量。

“我们以党建+的思路,发挥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基石作用,让群众共建共享美好家园,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崔口镇党委书记王逢阳说道。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孟繁玲 编辑|李艺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