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非遗传承人云廷臻:小秸秆编出大千世界

小小竹条、秸秆,在26岁的齐河小伙云廷臻一双巧手下,“摇身一变”成了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扎刻艺术品,灯笼、毛笔架、蝈蝈笼、楼阁、四合院、斜拉桥,每件作品都构思巧妙、创意新奇。

“扎刻是明朝时在河北及周边地区兴起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主要是以高粱秆、竹条为原料,用壁纸刀、卡尺等工具,扎刻成形态各异的手工艺品。”3月27日,齐河县级非遗传承人云廷臻在快手直播,为网友们介绍扎刻知识。

“是我父亲的蝈蝈笼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提起如何与扎刻结缘,云廷臻娓娓道来。

父亲云胜起是个能工巧匠,用秸秆制作的蝈蝈笼精美漂亮,云廷臻爱不释手。受父亲影响,在上幼儿园时,自己用木棍和泥巴做玩具。他买来的汽车玩具都要先拆开,探究一下玩具的内部结构。

小学时,云廷臻做过高粱秆扎刻的车、船、蝈蝈笼、手枪、桌椅,周围人对他的手工作品啧啧称赞。别的孩子在外面玩耍,云廷臻则一个人安静地在家做手工,有时在板凳上一坐就是小半天。小学五年级时,云廷臻从村里转学到了县城读书,遇到了恩师台肇林。台肇林发现了云廷臻的手工特长,推荐他参加了县少儿才艺大赛,扎刻作品《神舟飞船》获得了大赛三等奖。这让云廷臻变得更加自信,对扎刻更加痴迷。


《小夜灯》

《紫云阁》

《仿古蝈蝈笼》

“扎刻最基本的六柱锁看起来简单,运用得炉火纯青却非一时之功。”云廷臻边拿起刻刀和竹条边演示。六根竹条咬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卯榫接口。扎刻从形制、结构和制作程序等方面看,与中国古代建筑是一脉相承的,被西方学者称赞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他有一项绝技,制作从来不用图纸,仅凭想象便能在脑海中构思和创作,有时“灵光一现”便完成了创作设计。

云廷臻利用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精美的作品。气势恢宏的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桥长1.8米,高60厘米,用了4000多个零件;大清河齐州塔的零件超过10万个。

2016年,直播平台刚兴起,云廷臻就玩起了直播,教大家扎刻技艺。“现在网上玩扎刻的,很多都是我带起来的,那时候都是免费教他们,现在不少人挣到钱了。”云廷臻说。此后,云廷臻编写了制作扎刻作品的教程,将简单易学、操作性强的扎刻技术录制成小视频教程,供大家免费学习交流。

2020年,云廷臻入选齐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还在山东非遗传习大讲堂开设自己的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扎刻这一民间传统技艺。“今后我会制作更多宏大的扎刻作品,让更多人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谈及未来,云廷臻满怀希冀。

《南天门》

制作六柱锁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记者|石少军 通讯员|朱铭娟

审核 | 钟伟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