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老手艺”产业化 蹚出发展新路子

在乐陵市孔镇镇,有一个远近知名的“陆阿姨手工编织帽”店,店内,黄色的皮卡丘、古怪的八爪章鱼、霸气的狮子王等各式各样的帽子都是纯手工编织的。

“在淘宝上,旺季每天有100多个订单,淡季也有十几单,一年销售额100万元左右。”57岁的陆秀清是“陆阿姨手工编织帽”的创始人,在她看来,编织技艺已经从祖祖辈辈流传的“老手艺”变成了真正的产业。

2012年,陆秀清开始向姐姐学习编织技艺,并将自己织的手工品放到淘宝上售卖,在此之前,她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收棉花、干农活。而现在,她成了当地有名的“巾帼创业能手”,带动了附近30多个村300余名留守妇女就业,许多人领了样品和毛线回家织,利用忙完家务、照顾孩子后的闲暇时间,一天能挣三四十元,人均年增收金额5000至2万元不等。

目前,乐陵市有手工编织帽、农民画、古琴斫制、剪纸等90多项手工技艺纳入县级非遗名录,通过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让这些老手艺焕发新活力,蹚出了发展新路子。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来自西段乡田家村的“80后”小伙田金发是古琴斫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在传统古琴斫制技艺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各家各派技法,形成了自己独创的田氏斫琴法。2017年,田金发与父亲、弟弟从北京返乡创办乐陵市玉润金聲乐器有限公司,从事200余种古琴斫制项目。如今,公司的古琴供不应求。他还在乐陵文庙以及西段古琴文化中心开办了古琴文化公益课堂,现已开办学习班30余次,免费培训学员1000余名。

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还有杨安镇前杨村的杨德华,现在,她的剪纸手艺也成为一项收入来源。“一幅作品最高能卖到5000元,靠着剪纸,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2020年,杨安镇成立了农民艺术团,聘请杨德华为艺术指导老师。创作之余,她又肩负起传承剪纸艺术的“担子”。她说:“我想将剪纸艺术传授给家乡的留守妇女,既能传承剪纸文化,又能让她们增加经济收入。”

截至目前,乐陵已扶持了89个非遗项目产业化,越来越多的传承人通过非遗“老手艺”走上了致富路。2018年,乐陵市实施了“千人培训工程”,每年开展各类非遗传承和保护培训班20余期,培训艺人2000多人,让“老手艺”成为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群众创收的新途径。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 | 胥爱珍 通讯员 | 苏安矗 王雅晴 王春梅

审核 | 胥爱珍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