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花开一片金

□胡月强

盛世春来早,漫步街头,不经意间,感到有一丝丝的春意萌动,尽管寒意未曾消尽。一缕风儿袭来,送来一丝淡淡的馨香,引颈探寻,见宽阔的道路旁,两条宽厚的黄金带绵延起伏,飘向远方,单调寂寞的街面顿觉得灵动活泛起来。

是迎春花,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的迎春花。一朵朵、一簇簇、一串串黄灿灿的迎春花,凌寒绽放,倾泻而下,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宛如气势磅礴的黄色瀑布,金光四射,叮咚悦耳,奏响起春天的序曲,向人们频传着春回大地的喜讯。放眼眺望,“满城尽带黄金甲”,整洁的小县城被装扮得雍容华贵,喜气洋洋,朝气蓬勃。

相传夏代的第一个君王——禹,带人察找水路的时候,在涂山遇到一位姑娘,姑娘给他们烧水做饭,指点水源。大禹非常感激这个姑娘,两人心心相印就成亲了。临走时,姑娘恋恋不舍,把禹送了一程又一程,禹把束腰的荆藤解下来,递给了姑娘,洒泪挥别。几年以后,江河疏通,洪水归海,庄稼出土,杨柳发芽,百姓终于安居乐业了。禹高高兴兴,星夜兼程赶回涂山,寻找心爱的姑娘,远远看见姑娘手中举着那束荆藤,站立在高山上,到眼前一看,姑娘已变成一尊石像了。

原来,自大禹走后,姑娘思夫心切,每天在这山岭上张望。后来,草锥子穿透她的双脚,草籽儿在她身上发了芽,生了根,天长日久,姑娘就变成一座石像了。再后来,手中的荆藤竟然变青、变嫩,发出了新的枝条。

禹触景生情,上前呼唤着心爱的姑娘,泪水洒落在石像上,霎时间荆藤上竟开出了一朵朵金黄的小花儿。为纪念这位痴心的姑娘,禹就给此花起名“迎春花”。

花木报节令,虫鸟说农时。迎春花,又名满条金、金钟花、金腰带。因其在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花后即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得名。迎春花与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统称为“雪中四友”,是中国名贵花卉之一。迎春花花色端庄秀丽,气质非凡,又具有不畏寒霜,不择风土,适应性强的特点,故而深受古今文人墨客称颂,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云:“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凭君语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短短几句,情景交融,意味深长,道出迎春花的秀姿和独特;晏殊诗云:“浅艳侔莺羽,纤条结兔丝。偏凌早春发,应诮众芳迟”。作者以黄莺的羽毛比作迎春花的花色,用纤柔的菟丝比作迎春花的枝条,更以其不畏寒霜,昂首怒放,讥讽他花惧怕世俗、墨守陈规、贪图安逸;宋代刘敞的《阁前迎春花》:“沉沉华省锁红尘,忽地花枝觉岁新。为问名园最深处,不知迎得几多春?”写迎春花突然间开放,让昏沉暗淡的气氛变得清晰活泼起来,使久困在冬天的人们,精神为之一振,立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充斥着胸臆;北宋名臣韩琦在《中书东厅迎春》一诗中,更是饱蘸浓墨写出了此花的斗雪迎春、尽情绽放的景象:“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宋人赵师侠的《清平乐》:“纤秾娇小,也解争春早,占得中央颜色好。装点枝枝新巧。东皇初到江城,殷勤先去迎春。乞与黄金腰带,压持红紫纷纷”。将迎春和金腰带两个名字,镶嵌其中,给人们营造了另一番意境和情趣,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迎春花还有一种功效,就是可入药,主治发热头痛、小便热痛,解热发汗、利尿;其叶可活血解毒、消肿止痛,主治肿毒恶疮、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等病症。

迎春花,花小香淡期短,看似柔弱纤细,却内心强大、刚毅无比,她以一介微不足道的生命之躯,和严冬岁寒抗争,坚贞之气可同菊花,劲节之气不亚于梅花;她不安于凡俗舒逸的日子,不理会人们的褒与贬,不以花小而自馁,不以绿弱而自嫌,不以香微而自惭,任世间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坚守着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淡泊心境,倔强地彰显着自己的存在,宁静地生长,悄然地绽放,在花事冷落的时节,携着春光率先报告春天的消息,但当春意盎然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却俏不争春,不与百花争艳争宠,静静地来轻轻地去,留下一袭素身在人间,其品质可贵可赞可颂。

愿君犹效迎春花,惜时莫负好年华。朋友们,春意萌动,迎春花开,让我们整装待发,一起去拥抱那万紫千红的春天吧!

编辑丨孙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