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老乡乔方利领衔发起的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获批,填补国内学界空白

6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UNESCO/IOC)正式发函,祝贺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下文简称“海洋一所”)牵头、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乔方利领衔、联合全球25个国家34家海洋与气候科研机构和3个国际组织共同发起的“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Ocean to climate Seamless Forecasting system, 简称OSF)正式获批。这是我国物理海洋学领域首个在联合国框架下发起的大科学计划,标志着我国在海洋与气候预报预测这一国际高度关注的核心领域已从长期的科技积累与发展阶段跨入了国际科学引领阶段。

海洋一所围绕海洋与气候预测预报这一国际科学前沿,数十年磨一剑,形成了以原创的浪致混合理论为基础、以国际首创的海浪-潮流-环流耦合模式和首个包含海浪的地球系统模式发展为突破点、以新型高效费比表层漂流浮标观测为支撑的新格局。本次获批的OSF大科学计划,以解决“海洋十年”的第五项挑战为目标,旨在跨越从目前的7天预报到数月短期气候预测之间的预报“盲区”,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海洋与气候预报能力的大幅提升。

2017年底,第7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2021~2030年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简称“海洋十年”),由UNESCO/IOC具体组织实施,并定期向联合国大会报告进展。

2018年UNESCO/IOC从全球数百名国际知名竞聘专家中遴选出19位组成“海洋十年”规划委员会专家组(EPG),历经3年编制了“海洋十年”实施计划。该实施计划2020年底经第75届联合国大会批准,自2021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2021年UNESCO/IOC又从全球数百名竞聘者中遴选出15位国际知名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专家组(DAB)。按照实施计划,“海洋十年”包括大科学计划(Programme)、项目(Project)、活动(Activity)和捐助(Contribution)等四类行动(Action),分别由高到低设置不同的审批权限。

大科学计划是全球性或区域性行动,具有关注全球海洋重大科学问题、跨学科、多国参与、实施周期长、投入大等特点,其科学优先级最高,申请、组织和实施的难度也最大。按照申请流程的不同,大科学计划分为注册和申报两类。其中,注册类大科学计划针对的发起方是联合国实体,这些联合国实体通过填写注册表即可完成大科学计划申请,无需评议,联合国实体作为大科学计划的牵头方。申报类大科学计划的申请流程则更为复杂,竞争激烈,需要盲评和咨询委员会专家组多次审议,申报单位作为大科学计划的牵头方。

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第一批“行动方案”开始召集,聚焦“海洋十年”的全部10大科学挑战,共收到来自全球214项大科学计划申请,最后仅有31项获得批准。我国第一批获得批准2项,分别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起的“大河三角洲:为可持续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和由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起的“全球河口污染监测”大科学计划,这两项均聚焦近海河口区域。

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针对第一、第二和第五项科学挑战开展了第二批“行动方案”召集,共收到来自13个国家的38项大科学计划申请,最终4项成功获批,其中我国获批2项。除OSF外,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焦念志院士领衔的“海洋负排放(ONCE)”大科学计划也获得批准。截至目前,我国共获批了4项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在如此激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由我国科学家发起的聚焦全球海洋科学核心问题的大科学计划能成功立项,标志着我国海洋科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已实现了新的跨越。

乔方利,1966年8月生,德州庆云人,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联合国“海洋十年”咨询委员会专家,国际学术期刊Ocean Modelling主编,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西太分委会主席,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担任国家科技部气候变化国家专项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多个国家重大项目,曾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发表科学论文390余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i自然 编辑|张晓航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