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徐园子乡:探索实施“党建+”模式 开创乡村治理新局面

近年来,庆云县徐园子乡聚焦制约乡村稳定的矛盾问题,坚持以强基惠民为目标,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为基础,探索实施“党建+”乡村治理新模式,通过有效治理助推乡村振兴,杨道口村获评省级森林村居、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村,巴古村获评省级文明村,西安务村获评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村,张培元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1名专职调解员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坚持“党建+队伍”夯实基础

引领乡村治理方向

把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促进乡村治理的“牛鼻子”,注重从致富能手、威望乡贤、返乡创业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中选拔人才,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高标准完成24个行政村“两委”117名班子成员配备,100%实现村支部书记、主任“一肩挑”和村“两委”班子学历年龄“一升一降”目标。同时,扎实开展“民意书记”下基层活动,53名机关干部组成“民意书记”队伍,下沉到村到户,通过上门走访、与群众拉家常等形式,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形成工作台账,并一对一制定解决方案,确保民意诉求得到及时解决。

坚持“党建+法治”领航赋能

推动平安乡村建设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扰民等问题,充分发挥乡综治中心“基层指挥部”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整合网格、公安、司法、应急、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力量,打破壁垒、集中办公,网格员负责搜集信息,执法人员统一联合行动,构建起“网格+执法+调解”三元融合治理模式。创新推出“老范会客厅”调解平台,聚集两代表一委员、法律工作者、宗族代表等调解资源,建设诉调对接、警调对接、访调对接“三调对接”机制,随时为群众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最大限度把矛盾吸附在当地,消除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全乡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3件,调解成功67件,调解成功率达91.8%。

坚持“党建+德治”融合创新

展现文明乡村形象

全乡28个自然村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明确村党支部书记兼任红白理事会会长,组织各家族“总裁”、网格员加入,开展业务培训,让党员干部成为传播文明乡风的主力。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邀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贵哈哈腔团队编排移风易俗戏曲小品,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宣讲,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文明新风,提升文明素养。以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全域整治”行动为契机,开展“争做环保卫士”专题活动,群众自发参与环境整治达6700余人次,刘贵村、后道口村作为全乡村风“散乱”村,积极组织村内公路建设资金募捐,村民累计捐款40余万元,实现了村风民风的良好转变。

坚持“党建+产业”齐头并进

提升镇域经济实力

创新“一链四体”模式,大力发展“链上党建”,以新型材料产业链党建联盟串联“村企共建”“绿色田园”“产业兴农”“红色安务”4个区域党建共同体,实现村企深度融合、产业串珠成链,切实将组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其中,成立“村企共建”党建共同体,培育设备租赁项目2个,覆盖11个行政村和2个非公企业,项目总投资300余万元,每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组建“绿色田园”和“产业兴农”2个党建共同体,进一步延伸杨道口“摩尔多瓦”葡萄、柴家“多宝”草莓、苏家大葱等新业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搭建全要素农业产业链;打造“红色安务”党建共同体,深挖“抗日县长”武大风、“刘贵哈哈腔”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结合西安务村“孝德”文化,展现乡村和谐新面貌,以人气聚拢实现治理联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 | 尹晓燕 通讯员 | 胡朝鹏 窦坤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