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记忆|记忆中的进德公园

记忆中的进德公园

□马惠彬

明清时期,德州城内有可供官员游览和休息的地方——澄碧园,还有那些高官富户建的私人花园,比如偶园、湄园、止园、杏园、罗浦园等,一般老百姓都是进不去的。一直到清末民初,德州城内外,也没有一处可供老百姓游玩的公园。

1928年,德州城内的“永庆寺”被德县县政府改建成了公园,供百姓们游览,可不足半年又将此处改成了省立第十二中学,即现在的“德州一中”。

要说最早的公园,应是1933年由当时驻德州的国民革命军第74师、德县县政府和商会共同出资,在南营街北修建的“进德公园”,老百姓俗称“游乐园”。它位于现自强路路东的中部,原南营街北的西半部,现九州商城的大部及迎宾路的一部分。

进德公园占地6.6亩。公园由方料石砌的花墙,坐东面西的公园大门两旁竖两根方石砌的方形门柱,在上方花栏式的横木过桥上有“进德公园”四个大字。

上世纪60年代前,这里是一片湿地,它的北头为德州市图书馆、东边是个大海子、南部系南营街、西边紧靠火车站的“南下沿街”,即现在的自强路。这条路在该公园的北头处开始爬坡,该坡度大约30度,它一直爬到原“火神庙”止。

公园大门离马路不足一米,公园门前的马路东西均是海子,两个海子由一个小石头涵洞连接,故该公园的西墙就由海子替代了。因此,要进公园必须通过七孔桥,这座略高于水面、用石头砌成的七孔石桥,长约18米、宽约2.5米,桥两边是由白色石头雕刻的栏杆,在那个年代还是很壮观的。走上七孔桥,映入眼帘的是碧水微波中的金鱼和荷花,以及分列南北的两座湖心岛及岛上的小凉亭。

进了公园迎门是一座石头堆积的、高约8米左右的“假山”,假山的石头缝里有些小树及稀稀疏疏的绿草,它的四周是高大的柳树及简陋的花池子。人们通过花坛间的小路,可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台阶,攀登到山顶上的凉亭里。站在由铁皮盖顶的六角圆顶的凉亭里,能观看整个园子的风景。亭子中间放有圆形的石桌子和石凳子,人们还可以坐在此处下棋、打扑克,坐在凉亭周围的木制围栏上休息。

假山南面是一座砖砌的、高两层、木架白铁皮顶棚的剧院。该剧院原名曰“移风社”,占地面积达800平方米,内有1000张连椅座,是当时不小的一座礼堂。有时在里面演戏,据说也演过无声电影,可那时候多数人是没资格看的,故人们对其的记忆不清。

在假山东部的开阔地上,有一座青砖建的小楼,小楼的门外是整齐的花坛,在花坛的中间,有一块上细下粗的四方锥形青石纪念碑,上面有当时德州驻军的最高长官、七十四师的师长李汉章所书的“山河壮色”四个正楷大字,它立在整块青石底座上很是气魄。

假山以北不远处有座两层高的小楼名曰“景星楼”,可能是公园的办公场所。德州城解放后,“景星楼”的楼下改成了“图书馆”和“阅览室”,后来“景星楼”成了危楼,故人民政府将它拆除后,又在它的北面盖起了一排前出厦的红砖平房,系“德州市文化馆”较早的所在地。

在该公园的南部有一个小型的动物园,约有100平方米。里面有几只猴子,再就是兔子、羊和鸡了。

小小的公园里,在山、路、桥,楼、亭、碑之间,点缀着绿荫碧水,花草树木,参差不齐,美不胜收。当时百姓们可以自由的进出公园游玩。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德州城后,他们将此公园霸占,就不对外开放了,中国人(汉奸除外)就进不去了。日本人将“移风社”改为“德光剧场”,在里面放电影。日本投降后,该公园内好多建筑物已经倒塌,只剩下假山、石碑、七孔桥和礼堂了。

德州城解放后,1946年10月,市人民政府将“移风社”大礼堂改为人民电影院,那几年一直在里面放电影,故此处仍是德州城的较繁华之地。

1953年前,德州市搬运工会在礼堂的东边建了一座职工医院,不仅给职工看病还给家属看病。后来,德州市交通局将遗弃的老礼堂收购后,将它翻建成了“交通礼堂”,虽然它以开大会为主,但多数时间还是在里面放电影,故它还名曰“曙光影院”,虽然这时假山被铲平了,但这里依然是德州城较繁华之地。

1985年迎宾路南扩。2005年1月28日,在原进德公园位置建设了“九州商城”,“曙光影院”因而关停。自此,进德公园彻底消失在了城市变迁中。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