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流芳六十载 砥砺奋进新征程 | 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志强:强化责任担当 为医院发展贡献良方

“在进入医院前,我是一名军人,在部队从事麻醉工作。”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原十三局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志强说道。



1995年,24岁的刘志强从部队转业,回到德州等待安置。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当时德州市十三局医院副院长朱延庆。从朱院长口中得知,十三局医院刚刚扩建一间新手术室,正缺麻醉医生。同年12月15日,刘志强通过军人安置办进入了十三局医院,正式成为了医院的一员。

“入职第一天,医院党委书记巩兵说的一句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部队是个大熔炉,也是个大学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专业专长与军人作风,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在27年工作历程中,刘志强牢记嘱托,积极提升专业技能,发展医院专科,与医院同发展、共进步。



“耳听手量” 紧握患者生命线

“上世纪90年代,七院多项医疗技术走在全市前列,可以独立开展像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当时手术条件十分艰苦。”刘志强说,在没有生命监护仪、中心供氧的当时,每一台手术都是对医生的一次历练。

刘志强介绍,做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当时采用的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加静脉注射,只有患者彻底进入麻醉状态,才能够气管插管,对麻醉技术要求特别高,如插管技术不娴熟,会导致患者大脑缺氧、脑细胞死亡,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但静脉注射药物效果因人而异,这就对麻醉医生熟练度及经验有了很高的要求。

由于没有多参数监护仪,当时,刘志强只能将听诊器固定在患者胳膊上,通过监听患者的血压与脉搏判断患者生命体征,这种方式需要始终将听诊器挂在耳朵上,经常一台手术做下来,耳朵被箍得生疼。当时需要人用手“捏皮球”的手段将氧气送入患者肺里,每次“捏皮球”的力道需要掌握得十分准确,如果力道太大,肺膨胀大影响手术进行,如果力道太小,会使患者缺氧,危及患者生命。麻醉医生需要全程对患者的麻醉情况以及生命体征了如指掌,如果一台大型手术做8小时以上,中途也不能换人,对麻醉医生的身心和体力都是一种考验。



回想起当初“耳听手量”的日子,刘志强不禁感叹:“现在我们七院不仅配备了先进的监护仪、麻醉机,可以自主调节潮气量,还有万级手术间2个,百级手术间1个,均为国家标准手术间,ICU也扩展到了7张床位,不仅减轻了医生的负担,更保障了患者手术安全,让医生能够有更多时间与精力为患者服务。”

披星戴月 刻苦学习提技术

1999年,为让患者享受到优质诊疗服务,刘志强前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进修。那段时间里,他每日披星戴月,在手术室一待就是一天,经常连着好几周见不到太阳。

得益于外科优秀的业务水平和毗邻104国道这一地理位置,2006年开始,十三局医院就经常性地收治车祸造成的骨伤、外伤患者。这一时期对于麻醉的需求量非常大,经常一天要做五六台手术。每一次手术,刘志强认真对待,以减少患者痛苦,确保患者安全。



2007年,刘志强的努力得到了医院领导和同事一致认可,被任命为麻醉科主任。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确保患者安全,还要带领科室不断发展。他引进了气管插管加静吸复合麻醉技术,麻醉起效快了很多,手术效率大大提高。考虑到许多患者在术后恢复期痛苦难耐,同时期还开展了术后镇痛,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术后痛苦。2002年,在刘志强的带领下,科室成功开展了第一例无痛流产手术,此后,无痛流产成为医院的一项特色技术。

三线并行 确保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务科在医院中是个重要部门,且业务繁重。2013年,刘志强担任医务科科长,同时兼任麻醉科主任。他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将医务科与麻醉科都管理得井井有条。2014年7月,刘志强被提拔为副院长,分管医务科工作。那段时间,他依然坚持进手术室。他说,只有在第一线,才能时刻了解病患与医生的所需所想,才能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

2019年8月,他作为常务副院长主持医院的各项工作,2020年7月14日,刘志强正式被任命为十三局医院院长,当时正是医院改制的关键时期。在他上任的第二天,医院改制的最后一步——医院移交工作正式开始。“移交期间工作量非常大,需要与十三局公司、人社局、卫健委多方协商,经常开会到凌晨。”刘志强说,医院移交期间,他还常常奔波于北京、天津等城市,做好员工的维稳工作。

2020年,德州出现新冠肺炎疫情,且十三局对外工程较多,海外归来人员数量多,疫情防控压力大。刘志强积极安排人员对医院及员工住所进行消杀,严格落实隔离政策,有效抑制了疫情的扩散。



此外,刘志强还要兼顾内外业务发展,确保医院高质量发展。2020年,在改制移交、疫情防控、业务发展三线并行的情况下,第七人民医院的发展丝毫没有停滞。

刘志强说:“对七院而言,2020年是一个坎,但迈过这道坎之后,迎来的便是光芒万丈的康庄大道了。”

对接上级 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改制结束后,刘志强担任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分管外系科室工作。多年的麻醉经验让他明白:技术的进步对于医生与医院的意义。他时常对医生们说:“作为外科大夫,技术的更新一定要跟得上趟,只要有时间,大家还得多到上级医院学习。”

“对于医院的发展来说,人才的发展才是第一位,因此,医生必须要与医院同发展、共进步。”有了这样的理念,刘志强开始为医院的医生们谋求学习的机会。

刘志强常常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前往京津冀的医院参观学习,并为七院联系对接医院,为医院发展寻求技术支持。2021年3月,七院神经内科成功对接北京医生协会;2021年5月,心脏内科对接哈特瑞姆心脏中心;2021年11月,神经外科对接北京天坛医院。



“我95年参加工作,在医院工作了27个年头,见证了医院的每一步成长,无论从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学科建设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人才兴院、科技强院。值此建院60周年之际,祝我们的医院明天发展更加辉煌。”刘志强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滕璐 通讯员|牛漪 编辑|邢仁宇

审核|张燕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