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而立,山东海岸线绵长,长期以来,港口经贸发展也一直是省内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新发展格局下,山东既是内外双循环的“双节点”,又是国内南北东西大循环的“双节点”,港口一体化成为发展新要求,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港口”)也应运而成。整合资源配置,协同升级赋能,成立3年来,山东港口年吞吐量突破15亿吨,居全球第一。一体化背景下,依托于不断创新,山东港口正在向着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方向不断迈进。
一体化发展,助力世界一流港口集群山东拥有3345公里的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位居全国前列,26个大小港口分布于此,这使得山东有着发展港口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多年来,各市港口间各自为战,无序竞争、资源分散、投资盲目、定位重合的问题非常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山东港口经济的发展。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山东作为黄河入海口所在之处,居于内外双循环以及国内南北东西大循环的关键位置,实施港口整合成为山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9年8月6日,由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四大港口组建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从此港口规划“一盘棋”、资源开发“一张图”、管理服务“一张网”,标志着山东港口发展一体化的模式初步成型。整合、融合、耦合,这是山东港口制定的发展路线,依托“1+4+12+N”的组织架构,山东港口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各板块集团为支撑,众多内陆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资源规划的有序梳理使得山东港口有了跨越式发展。3年时间里,青岛港吞吐量、集装箱量分别晋升至世界第四位、第六位,迈入世界一流港口行列;日照港跻身全球十大港口之列,位居第九位。2021年,山东港口的年吞吐量突破15亿吨,成为全球第一的港口集群。
创新驱动,智慧绿色引领转型发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码头和堆场有序工作,轰隆隆的作业声中,却难觅一个工作人员的身影。过去需要人工操作的设备,如今全部由码头管理系统组织协调生产,生产人员的工作阵地由以往的设备驾驶室转移到了现在远程监控。这里也已成为了全球领先的智慧绿色码头,今年6月,更是第九次打破了自动化码头创造的每小时60.18自然箱的世界纪录。与此同时,顺应自身特点,日照港传统集装箱码头也已改造成为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新技术带来了港口运行的新气象,过去码头重型起重设备动辄需要人工操作12小时,高强度的工作让现场难觅女性的身影,如今在新技术加持下,也让女性有机会一展所长。
如今的日照港,有一个由16名女工人组成的自动化轨道吊女子班,这支全部是“90后”的队伍,负责40万平方米的自动化堆场,日常保障30台轨道吊进行作业,人均一个月能完成5000个左右的集装箱抓吊。用班长李艺萱的话说,在自动化加持下,“就像在操作抓娃娃机,像在港口抓娃娃,熟练上手后可以说‘百抓百中’。”3年的时间,山东港口着力打造先进的自动化码头集群,目前青岛港集装箱自动化码头一期、二期相继完工,正在加快建设三期工程,技术水平和装卸效率全球领先。青岛、日照和烟台等5个港区的传统大宗散货码头已完成全流程作业自动化升级。作为交通运输部确定的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省份,山东智慧港口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
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山东港口竞争力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山东港口主要追求量的增长,但这依旧难掩业态陈旧、转型发力困难、发展软实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新发展格局下,山东既是内外双循环的“双节点”,又是国内南北东西大循环的“双节点”,港口发展升级赋能,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战略服务。为此,山东港口果断摒弃“吞吐量为王”的传统思路,通过同类业务合并重组,组建了金控、港湾建设、产城融合、物流、航运、邮轮文旅、装备、贸易、科技、海外发展、医养、职教等12个板块集团。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依托于海运物流的便利,部分跨国货物的运输已实现“夕发朝至”,“像是在韩国的货物,当天傍晚5点左右装船,第二天上午9点左右就能到达青岛港,这样11点前就能从码头运到仓库。单据齐全的情况下,下午4点前就可以申报进行派送,完全实现了海运的成本和空运的时效。”成立3年来,山东港口持续放大畅通循环的综合枢纽功能,增开航线108条,总数达到320条,其中外贸航线229条,稳居北方港口首位;开辟内陆港30个、班列80条,海铁联运连续保持全国第一,正在进一步建设以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物流枢纽港、金融贸易港、产城融合港和邮轮文旅港为载体的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未来,山东港口将继续努力提升支撑经济发展的综合保障效能,成为拉动沿黄流域经济“强引擎”,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桥头堡”,力争建成“港通四海、陆联八方、口碑天下、辉映全球”的世界一流海洋港口集群。编辑: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