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烙铁为笔,在温度变幻间描绘出山河远阔,在疏密相间中勾勒出天高云远,如丹青雅致,却更有烟火之味;如工笔细腻,却更具豁达之姿,这就是木板烙画。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彩,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75岁的于宝昌是武城县人,至今已钻研木板烙画艺术30余年。谈及自己与烙画之间的故事,他的记忆瞬间回到60年多前第一次拿起画笔的时候。
“从祖辈开始,我家就一直以书画谋生,那时所学的就是国画,从年幼起就有良好的根基。”于宝昌说,从8岁学画,到十几岁在县文化馆进行美术创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30余年的积淀赋予了他深厚的艺术底蕴,也同样让他产生了探索新的艺术道路的想法。
凭借着深厚的书画功底,他执烙铁为笔,反复试验不同烙铁、不同温度在木板上烙烫后所呈现的形态,终于创作出了第一幅木板烙画,随即兴致勃勃地将作品拿到文化馆请同行老前辈们鉴赏。“这条路子可以走!”老前辈的认可让于宝昌坚定了钻研木板烙画的决心。
1991年,于宝昌的作品《万寿图》作为山东省选送的作品之一,在各省优秀作品赴京展中获得一等奖,这也是他的作品首次走出德州。从那时起,他先后多次参加省、市级各种画展,获得了中国第十三届农运会《盖世雄风》金奖,其作品获得很高的评价。
“虽然烙画就是用烙铁代替画笔,看似简单,但是其严谨程度高了不少。”谈及烙画工艺,于宝昌侃侃而谈。烙画创作讲究火候、力道的同时,也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对创作者的功底和创意要求尤为严格。
于宝昌的“画笔”是3把烙铁。每把烙铁的烙铁头都是根据自己作画的需求,由原本的普通烙铁头精心打造。“以这根烙铁为例,它的瓦数较低,烙在木板上的颜色就比较浅,主要用于大面积上色。为了方便操作,我就把这个烙铁头弄弯。”拿起一根烙铁头呈“L”型的烙铁,于宝昌介绍。
由于不同的部位需要不同颜色来表达,对于电烙铁的温度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因此在作画中更换手中的电烙铁、调整合适的温度成为绘制木板烙画的关键,绘制每一幅作品的时间也较传统作画更久。于宝昌最新作品《二十四孝图》的绘制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平均耗时7天才能在A4纸大小的木板上完成一个故事的绘制。
一块普通的木板,一支简单的烙笔,经于宝昌之手,就能变成一幅活色生香、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广受大众喜爱。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 | 于宁 王丁
审核 | 冯光华 终审 | 尹滨